浩博|浩博国际手机版|瑞昌之窗|瑞昌新闻网移动版1

主页 > 时评 >

传统文化蕴藏风险治理智慧

  曾被称作“西安最美地铁”的西安地铁三号线,日前因平稳和安全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据此前媒体报道称,西安地铁三号线所使用5种规格的由陕西奥凯有限公司生产的电缆取样送检结果均不合格。

  事件曝光后,铁路总公司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力量对铁路在建工程项目中,施工单位采用上述公司电缆的情况进行全面排查。而国家质检总局也向各地各有关部门下发“特急”通知,要求全面检查已获证电线电缆生产企业,并严厉查处无证生产和违法生产行为。相信,在有关部门的周密调查下,“奥凯电缆”事件一定会水落石出。但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从营造安全公共交通,到全面建成一个公众皆可托付的安全社会,到底还需要走多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体现,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最根本的民生。要“坚持一手抓专项打击整治,一手抓源头性、基础性工作”。

  一般来讲,维护公共安全可以从“技防”和“人防”两方面入手。前者是通过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利用技术手段防患未然和治理已然;后者则是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动员全社会力量来维护公共安全”。笔者以为,“人防”比“技防”更适合我国国情。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就蕴藏着丰富的风险治理智慧。

  中华文化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先民们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和文化上的思考。譬如,“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有备无患,防患未然”则为应对灾难奠定了思想基础。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自实践,也能够为现代风险治理提供“经验”。

  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将其蕴含的风险治理智慧纳入公共安全治理制度体系中,从而不断完善应对现代社会风险挑战的手段和办法。当然了,还应该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宣传传统社会的忧患意识和应急智慧,从而推动利用传统文化加强风险治理,从理论到实践的延伸。

  “当前,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各方面风险可能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构建社会公共安全不仅要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更需要传承有序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意识不仅属于现代文明,更脱胎于历史传统。因此,在现代治理中汲取传统文化的风险治理智慧至关重要、任重道远。(朔风平)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