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是传家宝
时间:2019-12-24 11:10 来源:未知 作者:田博群 点击:次
昆曲传家“我们的记者王强”“我们家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我女儿突然问周鲁浩。 以为她的女儿说什么是家里最有价值的东西。周鲁浩一时记不起来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妈妈,我们家最珍贵的东西是昆曲!"女儿严肃地说。 周鲁浩为女儿的话感到惭愧,但更欣慰。 周鲁浩是北方昆曲剧院的一名演员,出生于一个百年昆曲世家。从杭州到浙江和昆明,到南京,然后到北京的北昆.周鲁浩的家族从南到北有三代人继承和保护昆曲。 周鲁浩的祖父周传鹰是昆曲的杰出代表。1956年,他主演了昆曲《《十五贯》》,该曲从江南水乡传入中南海。毛主席看了两遍后说:“如果条件允许,全国的各种戏剧都必须演出《十五贯》。”那一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高度肯定了该剧的价值。张喜安奶奶被誉为“昆曲之母”,创作了《长生殿》年的杨贵妃、《西厢记》年的崔莺莺和红娘、《牡丹亭》年的杜丽娘等艺术形象。 "不要做昆曲的害群之马,让昆曲传承下去."这是周传鹰常说的话。从周鲁浩记事起,爷爷奶奶就整天在家教学生。那时,学生们很穷。这对老夫妇不仅不收钱,还为他们做饭。晚年,周传鹰患病,但在医院病床上,他拒绝休息。他耐心地坚持教授经典昆曲,培养昆曲人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遗产。"周鲁浩说道。 改革开放初期,“出海”成为一种热潮,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低谷。“每个人都想赚钱,却不知道要继承它。许多歌剧演员已经改变了职业。没有表演,没有观众,也没有市场。”周鲁浩说道。 但是也在歌剧院工作的父母把他们的女儿送到了歌剧院。“我从小就应该唱昆曲。我从心底里喜欢它。”11岁的周鲁浩非常兴奋,他进入戏剧学校的第一个晚上就睡不着。 一分钟在舞台上,十年在舞台上。从那一年到今天,周鲁浩坚持每天做早操、压腿、踢腿和绕场跑步来保持状态。“放弃容易坚持难,但作为一名演员,一个人必须时刻准备在舞台上向观众展示最好的一面。” 周鲁浩工作非常努力。在大学里,周鲁浩每天都早起“大喊”,甚至在大雪中行走。有一次,因为感冒的“破病例”,学校保安看到她说,“嘿,你为什么两天没喊了,你必须坚持!”保安的话让周鲁浩和她的同学开怀大笑,增强了她努力练习的决心。 2006年,周鲁浩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硕士学位,进入北方昆曲剧院。他逐渐担任主角。他表演了许多歌剧,如节选版本《牡丹亭》、学术版本《怜香伴》、新现代昆曲版本《陶然情》、节选版本《西厢记》、《千里送京娘》、《疗妒羹·题曲》、《紫钗记·折柳阳关》等。他受到昆曲业内外专家的高度赞扬。周鲁浩曾多次作为青年代表出国开展文化交流。 音韵学专著《圆音正考注说》是京昆专业演员和爱好者参考歌剧《建团子》的必备参考书,本书是周鲁浩写的。她总结出的“激进”的鉴别方法非常实用,对京昆演员的标准演唱很有帮助。戏剧理论的领军人物郭汉城也称赞周鲁浩是“一个集表演、写作和戏剧研究于一体的年轻人才”。 周鲁浩出生在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昆曲世家,他永远不会忘记祖父说过的话。他说昆曲不应该是昆曲的害群之马,而应该代代相传。 因此,33岁的周鲁浩,在歌剧女演员的“黄金时代”,当他被任命为北昆学员班教研室主任时,欣然同意了。她的主教闺房学生组在2016年北京“全国技能大赛”女子组中名列第一。在中国戏曲学院的入学考试中,她的学生在两项公共关系中都名列第一 今年5月,在长安大剧院演出后,学生们穿过拥挤的后台找到了周鲁浩,手里拿着两个用报纸包着的松脆的鸭子。原来,一位老妇人是周鲁浩的忠实粉丝。自从周鲁浩上了大学,她就喜欢她的表演。学校的每次排练都不会停止。演出前,她特别为周鲁浩准备了她最喜欢的酥鸭。然而,许多后台人员找不到周鲁浩。祖母只是把“心”递给学生,然后递给周鲁浩。自从1999年我被大学录取以来,已经有20年了。在老粉丝的关心下,周鲁浩的眼睛红红的。 民族的灵魂,改变它的文字;国家之神,要铸造的文字。周鲁浩说:“为了让中国文化代代相传,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下去,用文化自信的力量传播它,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保持活力,传播到一个干燥的春天。” 今年9月,周鲁浩11岁的女儿被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学录取,走上了和她母亲一样的道路。 [编辑:田伯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