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awsl”“90后立遗嘱”成为今年的热门话
时间:2019-12-26 09:07 来源:未知 作者:罗攀 点击:次
编者按 是另一年的结束。此时,我们既有迎接新年的喜悦,也有告别旧年的悲伤。事实上,在一年一度的时间环中,生命中最伟大的告别是生命。如果说“死与生太大”是古人对生命的简单崇敬,那么现代人无疑对生与死有更复杂的感受。 当awsl(啊,我死了)成为“一年一度的拦河坝”时,年轻人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就暴露在背后了。据报道,截至2018年底,中国遗嘱库中共有178名90后遗嘱人,其中最年轻的只有18岁。与90后朋克养生相似,“90后立遗嘱”无疑成为今年的热门话题。面对生与死,我们实际上是在讨论生命的意义。面对未知的未来,学习并准备说再见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正如哲学家所说,“痛苦和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抛弃他们就是抛弃生活本身。” - 视频网站beemile beemile拦河坝网络,被称为站点B,最近被选为“年度拦河坝”:awsl。很乱吗?我越来越不了解年轻人的世界。 awsl是“啊,我死了”的首字母,它属于在网络世界中出生和长大的当代青年独特的交流“密码”。我不提这些是为了科普青年亚文化。我真正感兴趣的是“死亡”这个词,它表达了一种完全戏谑的情绪。毕竟,二十多岁的人还年轻,死亡在他们的意识中是一件遥远的事情。自然,他们可以轻松地对待它。 但是这种安逸只是这一代年轻人人生观的一个方面。另一个事实是,他们从1990年开始写遗嘱。今年9月,中国遗嘱银行向媒体披露了一个数字。在他们登记和保存的15万份遗嘱中,有178份来自90后。尽管这些遗嘱尚未生效,但信号是充分的:年轻人已经开始认真思考“死亡”。 立遗嘱毕竟不是例行公事。它通常源于特殊的触摸。例如,看到你周围的人在很小的时候意外死亡,尤其是在他们死后和死后,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感到不安。 年轻人中还有一种现象,比“立遗嘱”更常见。与“立遗嘱”一起观察很有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为自己购买商业保险。2018年,一项第三方平台保险大数据调查显示,90后平均持有4份保单。 在过去,遗嘱和保险似乎不是年轻人会考虑的事情。那些总是任性、无忧无虑、不想在今天之后过明天的年轻人可能比他们的前辈更懂得未雨绸缪。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泰晤士报》。例如,年轻人对保险的热情很大程度上是由近年来变得热门的网络保险产品驱动的。虽然目前网络保险产品无法完全取代传统保险产品,但许多年轻人的保险意识已经被这一点唤醒。 但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过着稳定、克制和健康的生活。尽管他们有购买重病保险的意识,但他们没有勇气阅读体检报告。即使去体检也需要心理建设。虽然枸杞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加入保温杯,但是在晚上“爆肝”是慷慨和英勇的。 这一代年轻人可以被“分割”。 虽然每个人都开始面对疾病、灾难甚至死亡的风险,但我的心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的困扰。我必须提前做好安排,以免我突然的不幸使我处于被动地位。但我后来说的是,现在我应该安全了,所以夜晚不是不可能的。现在我必须保持健康。如果体检报告不一致,我选择不看。 年轻人的困惑就像矛盾的综合体。这一代年轻人有长远的眼光,但可能不够成熟。“死亡”和“重病”这两个严肃的命题仍然被下意识地回避着。当我们上学时,我们很少接受特殊的生活教育。我们似乎不会把“死亡”看作一个积极而系统的哲学命题。写遗嘱、买保险、喝枸杞和熬夜炸肝都是“令人困惑的行为”,归根结底,这些行为指向了“活着”的形式。 当然,所有关于死亡的思考最终都落在“如何生活”上。这让人们想起保罗·科埃略的著名作品《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为什么维罗妮卡决定死?她不明白生活的意义。生活看起来像平静的岁月,但没有骚动,令人窒息;你周围的一切看起来如此荒谬,以至于你无法改变。作者安排这个小女孩充分理解生活的意义,并在她被告知没有多少日子可走后的短时间内点燃她对生活的渴望。这种极端的环境显示了哲学家的狡猾和同情心。 南美作家描述的这个东欧女孩的感受引起了我们周围年轻人的共鸣。虽然年轻人并不像小说中的人物那样总是悲观,经常感到虚幻,但在谈论生与死时,他们也会更多地思考“我”,探索“我与世界的关系”,思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他们和上一代人的明显区别。 年轻人的意愿不仅仅是安排葬礼或安排财产。毕竟,很少有年轻人真正积累了足够的财产来引起他们背后的纠纷,他们的人际关系也不太复杂。有些人只是把写遗嘱视为探索生活的过程,用遗嘱记录他们自己的人生阶段,“即使他们死了,他们也不希望别人随意评论。” 问题是,“我应该如何生活”和“我与世界的关系”没有可供参考的标准答案。因此,年轻人迷失在生活中,被心理问题困扰,甚至患上抑郁症似乎并不少见。负面情绪甚至心理疾病当然是非常糟糕的经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年轻人不再害怕谈论他们内心的困惑,这难道不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吗?本质上,它也在探索生命的意义。 “分裂”的年轻人有他们自己的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和一套不成熟的方式。生命中唯一确定的只有出生和死亡。在他一生中,人们都在探索生与死之间的可能性。“分裂”可能源于“想得太多”。然而,“想得太多”是一种比闭眼一步一步生活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吴恒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