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古籍的“缩微”如何“活”500年的珍贵文献
时间:2020-01-04 09: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罗攀 点击:次
北京1月4日电(记者上官云)在国家图书馆,有一个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以下简称“缩微中心”),许多工作人员需要在这里处理数据、古籍、医疗解决方案等。几乎一整天,最后将发黄的文档转换成缩微胶片。 据了解,缩微胶片可以保存数百年,供读者查阅或研究。例如,全国著名的《赵城金藏》和敦煌写本已经有了这样的保存形式。那么,文件的缩微胶卷到底是什么?那些电影是怎么制作的? ![]() 《赵城金藏》 等古籍的“抢救”之旅 国家图书馆文献微缩中心成立于1985年。到目前为止,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共有23个摄影会员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副主任王浩说,自1985年以来,该中心组织国家图书馆一起抢救珍贵文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抢救缩微胶片上的珍贵古籍,包括《赵城金藏》等典型代表 "以《赵城金藏》为例。虽然严重损坏的原纸已经修复,但不能经常拿出来供读者使用。由于文献保护和文物保护的要求,绝大多数古籍,特别是稀有古籍,都面临着类似的情况。”王浩介绍。 他说,目前引领全国文学微缩业的微缩中心保存的古籍微缩片,不仅比纸质图书大大延长了生命周期,而且便于学术界、公众和出版业随时阅读和研究。 王皓还提到,以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为代表的中国缩微产业,通过多年的努力,保存了大量高价值的民国文献,包括书籍、期刊、报纸等。根据 “一代胶片500年” 王浩的说法,缩微胶片是最稳定、最安全的载体形式,可以在恒温恒湿的仓库中保存约500年。根据这种计算,如果复制另一代,这部电影可以再保存500年而质量没有太大的差异。 "缩微胶卷是直接拍摄的,是模拟图像。借助放大工具,它可以用肉眼识别。介质本身非常稳定。”王浩说,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经制作的缩微胶片也可以“数字化” 王浩计算到2019年,在已经被微缩的189,000种文件中,大约有117,000种,超过7,600万页的图像通过微缩数字化技术被扫描成数字图像,其中大部分已经在线供读者使用。 “许多古籍和文件都很脆弱。那些已经扫描过的图像将被“转换成数字模型”,并直接从数字图像转换成缩微胶片。”王皓表示,随着数字缩微胶片、数模技术(digital to analog technology)等先进技术和概念的逐步推广,即把数字资源转换成缩微胶片的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珍贵图书的长期保存。 从分类整理到质检入库:“母片”的制作之旅 文档排序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文档缩微工作的起点。季承安工作人员正在对一批黄页的民国期刊进行整理和分类。 "它们保存得相对较好。"季承安说,民国时期的书籍和报纸一般都是酸化和易碎的。这些期刊装订分类后,应列出书名和可拍摄的胶卷数量,以便将来归档时顺序更清晰 ![]() 从文件分拣室出来,拐个弯,穿过一条长长的走廊,看到拍摄室。缩微中心的工作人员马鸿旭正坐在手术台上,准备拍摄一本民国书籍。 "镜头在正上方,快门是脚踏式的,左上角的灯可以调节适当的亮度。"当他说话时,马鸿旭熟练地“拍摄”了文件。“根据规定,第67部电影不允许有错误。这也是为了尽可能避免切掉拉环。否则,在最初的复制过程中,接缝很容易断裂。” 她计算出她一天可以拍1000张照片。如果你遇到折叠表单等等,重新调整拍摄参数会有点麻烦。“有时,如果有问题,你必须再拍一次,因为电影是为一个lo存储的 与灰尘“作战”,与数据、药液“过招” 事实上,“文件微缩胶片”一年四季都要“与”古籍上的灰尘作斗争,无论冷热都要在恒温恒湿的微缩胶片仓库里来回穿梭,日复一日地与各种液体药物、数据和参数作“斗争”。这样卷成卷的合格影片是黑色背景上带有白色字符的“原版影片”电影制作和技术服务团队负责人范亚宁展示了一卷电影。“原版电影有两种规格,一种是35毫米,通常用来拍摄珍本书籍和报纸。一个是16毫米,通常用于拍摄书籍、期刊等。 ![]() “原版电影非常珍贵。拍摄完成后,将根据它复印一套。之后,母片将在仓库中存放很长时间。”范亚宁说,“复印底片可以用来复印供读者参考,或者恢复展览文件的原始尺寸。“ 王浩泽算了一小笔钱。他说,第一代原版电影是用16毫米或35毫米大小的胶片拍摄的,每卷原始胶片长30米。如果把所有成员图书馆抢救出来的缩微胶卷的长度都考虑在内,这些原版电影的长度现在超过了4000公里。 他说下一步将是关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件这可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结束) [编辑: Roppon]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