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浩博国际手机版|瑞昌之窗|瑞昌新闻网移动版1

主页 > 文娱 >

作家如何在校园里教授写作王安忆的班级曾经被

复旦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专业成立十年来,已有100多名学生接受了“作家在校园怎样教写作

本报记者康燕

3952889659.jpg

王安忆”写作课程的培训。信息照片

王安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至今仍记得当年为了在中文系开设创意写作专业,她多次前往北京和上海,并与教育部举行了一次演示会:“群仙笔志,有当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龚建、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美国华裔作家严歌苓等。一位老人态度强硬,坚决反对在中文系设立文学硕士。他反复说王安忆,你会好好上课,不要挑动专业。”

老人的反对无效。由于王安忆和时任复旦中文系系主任陈思和的努力,复旦大学中文系于2009年在中国大陆设立了第一个硕士学位项目,旨在培养文学写作,打破了高校文学研究生仅限于学术研究的模式。在过去十年里,100多名学生接受了培训。

“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本报记者康燕

关于中国大学的系能否培养作家一直存在争议。陈思和于1977年被复旦大学中文系录取,第一堂课由古典文学大师朱东润主讲。“他说你想在业余时间写作。复旦没有义务培养你成为作家。”这些笼统的评论浇灭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当时,许多人很愚蠢,回到宿舍抱怨,觉得自己报错了专业。”陈思和说。

话虽如此,中国学生并没有减少他们的创造性探索。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努力形成复旦强大的创新传统。1978年8月,陈思和的同学陆信花出版了短篇小说《《伤痕》》,揭开了“伤痕文学”的帷幕。一年后,我的同学严海平出版了剧本《秦王李世民》,该剧本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后来,像张艺谋和王康玉这样的年轻作家出现了。

这种转变发生在2004年,当时王安忆在复旦大学任教。“陈思和最初请我做讲座,但我不想。自从我来到这里,我有正式的课程和学分。我从未去过大学。我尊重高等院校,喜欢教学。”时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的秦少德为王安忆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王安忆的所有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都是学术成果,没有发表论文和承担课题的标准要求。近十年来,在王安忆、王洪图、梁永安、冯岩、龚静等专职教师的指导下,复旦大学的创新写作拥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它每年还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一系列展示学术成就的年刊。“594586778.jpg”写作班的学生在诗歌评论会上进行了讨论。经过十年的教与学,王安忆从最初的矛盾到现在的平静经历了很多训练。2007年,她在一篇题为《我们教他们什么》的文章中写道:“我认为作家也不可教。所有创造性的工作似乎都依赖上帝的眷顾。”反过来,如果写作风格下降,那么说教和写作就像手艺一样,比如理解文字、安排情节和故事等等。是人类的一部分。

王安忆从她早期的写作和出版经验中吸取教训,把教学视为教与学的互动:“期刊在中国是一个特别好的文学体系。作品在编辑的手中经历了无数次修改,作者都是在编辑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编辑对我们来说就像课堂上的师生关系。”

十年来,王安忆开设了两门课程,艺术创作方法和小说写作,一门是理论课,另一门是实践操作课

本报记者康燕

本报记者康燕

复旦大学校友、中国作家协会前党委书记金花冰是一名专业兼职教授。早年在中文系工作时,他与郭绍虞、朱东润、刘大姐等老教授有过接触。文学熏陶使他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建立一所正规的学校来培养作家。"在工作中接触的年轻文学和年轻作家渴望学习和提高."

学校没有建成,因为作家协会缺乏办学条件。作家协会现有的鲁迅文学研究所只是一个高级研讨会,不授予学术资格。"复旦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我想在岗位上实现的梦想."金花冰说。

随着办学的深入,申请者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包括不新鲜的文学爱好者。对于招聘考试,王安忆有自己的坚持:“我和陈思和有分歧。他认为英语可以放松。但是学术学校就是学术学校。成为一名作家有许多方法,人们可以在社会上锻炼。要进入复旦大学,必须坚持统一考试。标准不能降低。”

十年很快过去了。王安忆在浙江大学完成实习后回到复旦大学继续她的小说写作教学。本学期结束时,将考虑退休,然后将与学生举行更多的会谈。小说写作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年轻作家兼讲师张一伟主讲。

在张艺谋看来,学习和模仿经典是普通作家的唯一途径。她不断回归经典,如经典小说《唐传奇》、《三言两语》和王安忆的小说,寻找写作的动力。王老师让学生们写故事的开头,并对修订版发表评论。期末,他选择了一个同学的开始故事来接手。两年前,我参加了一个“小说经典精读”班,并将为学生设置练习的主题,如使用典故、重写和改编经典等。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