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时间:2020-01-11 17: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周驰 点击:次
新华社兰州1月11日电(记者冯志军)记者11日从甘肃省文物局获悉,中国长城资源省甘肃省今年将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提高全省长城保护和利用的整体水平。同时,将启动《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保护利用行动计划》,促进遗产保护利用区的协调发展。 甘肃长城的修建始于战国时期的秦朝,此后已经进行了多次。现存遗迹主要来自战国时期的秦、汉、明三代。长城的西端始于甘肃。全省长城分布在11个城市和州,全长365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明长城长1738公里,是全国最长的。 根据甘肃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规划,结合甘肃长城的自然资源和基本条件,初步规划了“338”的总体布局,即:敦煌汉长城、嘉峪关明长城、临洮战国秦长城三个综合展示区、汉长城、明长城、战国秦长城三个集中展示区、临泽、永昌、民勤、古浪、天柱、景泰、桓县、华池八个重点展示区。 ![]() 甘肃省文物局党委书记、局长马玉平表示,有关市县要有计划地加强全省长城的保护和利用,让更多的长城文物达到开放服务的标准,让长城各省真正让世界看到,大声呼喊。要重视加强日常管理和保护,全面排查长城自身的安全隐患,实施救援防护工程。同时,有计划地解决长城保护范围内的违法建设和耕作问题,全面改善长城的环境特色。 河西走廊在中国文明史和中外交流史上占有特殊而重要的价值地位,“历经数千年,历久弥新”。2020年,甘肃还将实施《河西走廊民族遗产保护利用行动计划》,促进遗产保护利用区协调发展。 马玉萍说,甘肃省文物局认真梳理了河西走廊的文化元素,提出了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文物之路项目,并制定了涉及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和白银的保护和利用行动计划。通过探索和实践,建立了全国民族遗产线路保护利用示范体系。该项目由甘肃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共同规划,今年开始实施。(结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