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浩博国际手机版|瑞昌之窗|瑞昌新闻网移动版1

主页 > 文娱 >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与利用小组坚守沙漠的敦煌

坚守大漠的敦煌文化守护人

——记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

敦煌在沙漠中,一座屹立在丝绸之路上的城市,以“敦煌石窟”和“敦煌壁画”而闻名。

76年来,一代代的“莫高窟守护者”以常书鸿、段文杰、范进士等为代表。坚持坚守沙漠、乐于奉献、勇于承担责任、开拓进取的“莫高风”,让敦煌文化走向世界。

正是这些有献身精神的人使敦煌文物研究、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使敦煌研究院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遗产管理机构,拥有最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最广泛的跨地区范围,也是最大的敦煌研究机构。

幸福的“莫高窟守护人”

敦煌研究院诞生于抗日战争的困难时期,随着新中国的发展成长于万象,在不断变化的改革开放后成长。1944年,国家敦煌艺术研究院成立,结束了莫高窟500年的历史,莫高窟无人管理,更不用说破坏和偷盗了。新中国成立后,莫高窟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有效保护和继承。从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进入一个新时代,“莫高窟守护者”继续奋斗,在广阔的戈壁沙漠中履行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几十年来,以常书鸿为代表的一群有远大理想的人和年轻的学生从城市远道而来,来到戈壁沙漠,实现了他们——幅复制和保存所有精美壁画、保存莫高窟完好无损的梦想。莫高窟的几代人都说敦煌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是莫高窟,不能被打败。"我们非常满意能够保护敦煌."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范进士,被称为“敦煌之女”,已经在敦煌扎根50多年。他以敦煌石窟的安全为生命,致力于石窟的考古研究,完成了石窟的分期。他带领团队致力于保护和传承,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探索石窟科学保护形成的理论和方法,做出了举世瞩目的突出贡献。2018年12月18日,范进士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被誉为“文物有效保护探索者”。

李萍,敦煌研究院文化促进部部长,开始是一名评论员,38年来一直站在第一线。李萍永远不会忘记退休的段文杰先生,他拉着她的手说:“你在敦煌工作真开心!”

在这些“莫高窟守护者”的脚下是新中国奋斗者的光辉足迹。他们把美丽的青春献给了莫高窟,积累并形成了坚守沙漠、乐于奉献、勇于承担责任、勇于开拓的宝贵“莫高窟精神”。它已经成为敦煌研究院传承火种、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敦煌研究院从新中国成立前的18人发展到今天的成千上万人,队伍稳步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敦煌研究院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文物系统工程中心,开发了第一个出土文物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创办了中国大陆第一份敦煌研究专业学术期刊,开展了中国文化艺术界游客最大承载能力的首次研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高光谱成像系统、激光诱导击穿系统和多场耦合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在这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敦煌研究院现已发展成为全国领先的石窟文物保护综合研究科研单位,基本形成了以专项法规、保护规划和数字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保护和科学管理相结合的综合保护体系。他承担了130项

敦煌文化的传承者

莫高窟历代都把学术研究作为职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他们不断完善敦煌学术研究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他们逐渐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研究人才队伍。他们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引领研究发展方向。因此,敦煌研究院填补了全国文物领域科学保护和学术研究的空白。

莫高窟始终坚持“复制、创新、研究”的敦煌艺术研究宗旨,总结了一套复制技术和规范,逐步构建了完整的敦煌壁画艺术研究体系和敦煌岩画技术体系。研究方向和领域逐渐从原始壁画临摹绘画技术拓展到敦煌石窟考古研究、敦煌石窟艺术研究、敦煌壁画形象研究、敦煌文学研究、敦煌历史文化研究、丝绸之路民族宗教研究等专题研究,以及敦煌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的系统解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敦煌研究院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央有关部门和甘肃省委、省政府也多次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其中,1995年,原文化部和原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1998年,国家文物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授予“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党和国家领导人称赞它为“中国文物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精心管理的典范”。2007年,原人事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2年,国务院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亚洲质量创新奖由亚洲质量功能开发协会颁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授予“第三届中国质量奖”等。

让敦煌文化走向世界

2016年4月29日,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资源库启动。敦煌石窟30个经典洞穴的高清数字内容和全景漫游首次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发布。游客进入“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点击页面后,可以使用VR360度全景漫游来参观和欣赏石窟的美景,从而实现对敦煌石窟的身临其境的参观。因此,敦煌石窟艺术不断流传,敦煌文化也走向了世界。

俞天秀,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研究所副所长,是一个在莫高窟工作了14年的“80后”。他的团队主要从事洞穴、壁画、彩塑及相关文物的数字图像采集和处理,电子档案的拼接和组装,以及石窟文物多维智能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很难收集和拼接。以61号洞穴为例,仅西墙就需要6000多块,一天最多拼接30块。他们努力学习,努力解决关键问题。他们制定了13项内部标准,总结了一整套工作程序。他们高质量地完成了206个洞穴的数据采集和100多个洞穴的图像处理,成为行业的“标准”。

莫高窟继续深化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努力探索使文物“活”的有效途径。他们通过“互联网”成功推出了英文版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了整个石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访问量超过400万次。全媒体平台的建设、新媒体矩阵的使用、敦煌文化的传播、中国故事的讲述、数字文化品牌的引入以及文化产品的开发,都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记者李陈其和赵梅

[编辑:黄韩愈]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