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浩博国际手机版|瑞昌之窗|瑞昌新闻网移动版1

主页 > 文娱 >

铸造中华民族拥抱多种优势的文化自信

河西走廊西侧的茫茫戈壁上有一片绿洲叫敦煌。这是连接东西方的“咽喉之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城镇。几千年来,东西方商人、南北僧人“服从驿站的命令,时刻不停”,创造了敦煌文化和丝绸之路精神的独特魅力,书写了中西文明交流互学的“敦煌故事”。

"敦煌一直是我的梦想."2019年8月19日,秘书长习近平赴甘肃调研。第一站是敦煌莫高窟。在敦煌研究院的讨论中,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以敦煌文化为“典范”,站在为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持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增强文化信心、促进文明交流与相互学习的新思路和新观点。他强调,应该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为中国文化创造新的辉煌。

这篇重要的演讲篇幅不长,但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思想和理论性质。在讲话的第一部分,秘书长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指出对敦煌文化保护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和有效的。在讲话的第二、三部分,秘书长从两个方面深刻阐述了敦煌文化的意义: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和融合的结晶,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他强调,只有像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开放宽容的民族,才能容纳世界不同文明的融合。只有充满信心的文明才能容纳、学习和吸收各种文明,同时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在讲话的第四部分,总书记强调要推进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增强人民的共同情感,共同创造更多更好的人类文明成果。在讲话的第五部分,总书记强调了加强敦煌研究、保护莫高窟和传承敦煌文化的必要性。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一重要讲话,将对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为中国文化创造新的辉煌,起到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文明交流互鉴的璀璨明珠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重要讲话中指出,“敦煌文化延续了近2000年,是世界上最大、最持久、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艺术的珍贵史料”。它清楚地解释了为什么敦煌会出现,为什么它如此美丽,为什么它如此重要。它生动地解释了文明因多样性而交流、通过交流而相互学习、通过相互学习而发展的基本原理。

1706724262.jpg

照片:许逊/敦煌莫高窟照片2018年6月23日

公元前140多年,一个来自长安的和平使团开始从东向西开辟道路,完成了“掘空之旅”,开辟了丝绸之路,这是著名的张諾西域外交使团。作为丝绸之路的战略枢纽,敦煌已经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正是通过敦煌,中国古代文明融合了古代印度、古希腊和古代波斯等不同文明,并得到了创新发展。

敦煌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文明的典范。从4世纪到14世纪的1000年间,它经历了16个国家的建设,北朝、隋朝、唐朝、五代、西夏和元朝。莫高窟、西千佛洞、董倩佛洞、玉林石窟等石窟被发掘出来,统称为

文化自信的生动展示

只有自信的文明才能容纳、学习和吸收各种文明,同时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重要讲话中阐述的这一深刻真理,生动概括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也对促进当今世界文明的交流和相互学习有着深刻的启示。

2380474079.jpg

天妃是敦煌艺术的象征之一。据统计,仅莫高窟就有多达4500个飞天,加上其他石窟,总数接近6000个。图为玉林石窟第15洞前室顶部南侧的天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世界和谐”、“与各国和谐”的宽广胸怀,满怀信心、宽宏大量地迎接各种风,开展对外交流。它用数以千计的骆驼铃铛和数以千计的波浪谱写了郝好丝绸之路的长歌,创造了国际服饰协会长安盛唐的氛围。敦煌文化历经数千年,依然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包容、包容、开拓、进取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广泛、更深刻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刻、更持久的力量。”这种“信心”和“力量”的关键在于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精神追求的积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中国人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来看待世界、社会和生活。例如,中华民族一直保持开放宽容的心态,主张“万物共同培育,互不伤害,道并行,互不矛盾”,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主张不同文明和谐发展与和平共处,等等。这些思想体系和精神追求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华民族向他人学习的文化信心”。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具有高度文化意识和文化责任感的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理论和制度最终就是增强文化信心”,“增强文化信心是关系到民族运动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的重大问题”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不仅深刻论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精神对坚定文化信心的重要性,而且对敦煌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文物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揭示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心态和文化信心这是对敦煌文化传承、保护、研究和弘扬的具体指导,为新时期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促进民心相通

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带着友好交流的简单愿望开辟了古老的丝绸之路,使东西方文明走上了融合的道路。

2000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这是历史潮流的延续,也是对未来的正确选择。

599861603.jpg

这幅画是莫高窟第112窟南墙上的壁画《弹跳弹琵琶的音乐与舞蹈》。这幅壁画是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艺术结晶,它清晰地反映了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开放宽容。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推进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建设‘一带一路’”。建造“一带一路”tog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间交流的重要作用,提出“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在于人民的相互爱,人民的相互爱在于心灵的交流”;我们要积极搭建不同文明相互学习的桥梁,在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领域开展深入的文化合作。“一带一路”的建设应该超越文明的隔阂、文明的相互学习、文明的冲突、文明的共存、文明的优越性,以及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等。在这些重要讨论的指导下,“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一个广泛而包容的发展合作平台,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丝绸之路兴,敦煌兴。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敦煌研究院“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和传播者”。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敦煌文化逐渐成为增进人民感情、服务“一带一路”共同建设的重要载体。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敦煌具有独特的文化优势,被赋予“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心灵”的重要使命。2016年9月20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了一封个人贺信,并提出了很高的期望。近几年来,敦煌文艺博览会以促进文化交流、寻求共同合作与发展为主题,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讲好敦煌故事

在这一重要讲话中,站在保护全人类文明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莫高窟,传承敦煌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责任”,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保护和传承人类共同文明的坚定决心和历史责任。

只有当一个国家强大时,它的文化才能繁荣。回顾历史,敦煌的命运可谓坎坷不平。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繁荣之后,他们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甚至遭受了灾难和痛苦的“千年叹息”。中国人民哀悼,“敦煌在中国,敦煌研究在国外”。新中国给中国敦煌研究带来巨大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从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角度,大力支持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1961年,敦煌莫高窟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敦煌留学”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研究属于世界."习近平总书记非常认真,希望“把研究所建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研究的高地”。他提出了三个明确的要求:坚持“引进”与“走出去”相结合,努力掌握敦煌研究中的话语权;促进敦煌文物和其他分散在国外的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我们将引导和支持各国学者讲述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满深厚感情,一直在深入思考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护民族精神,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营养”,“文物保护对现在和未来都大有裨益”。“三个独特”、“四个鲜明”、“创新转型与创新”

"选择一件事,过你的一生。"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敦煌人一直秉承着"坚守沙漠,乐于奉献,勇于承担责任,开拓进取"的莫高风。他们克服了极其困难的物质生活条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这一点,同时强调“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研究是广泛而深刻的,需要一生的努力才能取得成果”。他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进一步推进敦煌文物保护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视研究保护为终身事业,义无反顾地追求”,“关心和爱护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不断加大投入”,“继续加强基层文物保护和研究队伍建设”等。

"它们又变成了柳树上的春天,就像皇家园林的花朵,用美丽照亮了眼睛。"悠闲的骆驼铃声从历史的深处涌入,在新时代变成了清晰的声音。钟声继续响起,继续是长鸣,推动着世界文明的交流和相互学习。这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

[编辑王仕尧:]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