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隔离病毒的“武器”
时间:2020-02-15 09:08 来源:未知 作者:苏亦瑜 点击:次
田青 目前,预防和控制新的冠状病毒疫情必须从每个人开始。正确使用口罩可以有效阻止细菌通过飞沫传播,因此口罩已经成为人们外出时必不可少的防护“设备”。纵观数百年来面具的每一次发展和演变,其背后是人类与流行病斗争的惨痛历史。戴口罩不仅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每个人的保护。 意图吓跑瘟疫的“鸟嘴” 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半面罩、口鼻罩——的面罩原型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当时,面具没有技术含量,只有一块布绑在脸上。当然,用途是完全不同的。现代人使用口罩来隔离空气中的细菌或有害物质,保护自己免受细菌侵害。古人用布盖住他们的嘴和鼻子,以保护他人或表示尊重。例如,古代波斯琐罗亚斯德教认为普通人的呼吸是不干净的,所以在宗教仪式上应该用布蒙住脸。在伊朗一些波斯坟墓的浮雕中,牧师也戴着面具。 公元1275年,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受到元世祖忽必烈汗的热情接待。在宫廷宴会上,他看到上菜的服务员都用丝绸和金丝制成的“丝绸布”捂住鼻子和嘴巴。经询问,他了解到这是为了防止服务员呼出的污染空气污染食物。这一有趣的经历被记录在《马可·波罗游记》(翻译为《东方见闻录》)中,当时他回到中国:“在元朝的宫殿里,人们用丝绸包裹他们的嘴和鼻子,这样他们就可以呼吸而不接触食物。”虽然“丝绸”中使用的丝线和金线现在看起来足够奢侈,但它们实际上只是面具功能的一部分。 “口罩”最早是在14世纪在欧洲被开发并应用于健康和流行病预防。当然,这背后是一场人类与瘟疫的惨烈战斗。 在中世纪,一种致命的传染病——瘟疫在欧洲肆虐。由于传染源不明,隔离和逃亡无法有效阻止疫情的蔓延。欧洲人民非常恐慌,甚至认为这是上天的惩罚。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传染病给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大约30%到60%的欧洲人因此死亡。“黑死病”是瘟疫的另一个名称。直到18世纪,它才逐渐从欧洲消失。 当时,在一些地方,“尸体大多像垃圾一样被扔进手推车”,这是极其悲惨的。这场持续了100年的瘟疫爆发摧毁了中世纪的社会秩序。由于教会无力应对瘟疫,神力逐渐失去了影响力,居民中学医的人数开始增加。许多人也承担了处理尸体的任务。他们必须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他们通常用亚麻布或棉布盖住鼻子和嘴,以隔离尸体腐烂的气味。可以想象,它的保护作用非常小。 16世纪末,瘟疫在欧洲再次爆发,并蔓延到更广泛的地区。经过两个世纪的研究,医生发现这种疾病是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的。 直到1619年,法国医生查尔斯·德拉姆发明了一套防护服,要求医生在治疗疾病时穿上它,以尽可能降低他们的感染死亡率。这是著名的“鸟嘴医生”——,戴着一顶黑色的斗篷帽。从头到脚的长袍都是用蜡帆布制成的,有时也用皮革制成以保护身体。双手被巨大的手套包裹着,手腕和脚踝被紧紧绑住。此外,还有一个形状像鸟嘴的面具。它的内凸部分是一个装满香料和草药的布袋。布袋有时会洒上香水,以隔绝有毒空气,减少异味。面具的眼睛是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鸟嘴医生”用一根长木棒打开病人的衣服来检查病情或指导他如何治疗疾病,而不是用手直接触摸受影响的部位。 这个鸟嘴面具已经被用作面具很长时间了。一些医生还会在填充物中添加一种独家“秘方”,但效果并不明显。至于为什么鸟的喙应该成形,一种解释说,“携带瘟疫的恶灵藏在鸟身上,这些鸟会被更凶猛的鸟嘴面具吓跑。” 发现细菌方有口罩 虽然面具原型看起来很耳 19世纪,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出现了大量新技术,并在全世界逐渐普及。如果外科领域继续扩大,外科医生不仅可以对外部器官进行手术,还可以治疗体腔内的一些疾病。从表面上看,这确实值得称赞。然而,不幸的是,尽管手术非常成功,病人还是会死于术后感染。当时,无论是新发明的还是成熟的手术,术后死亡率都超过了50%。如法国巴黎的截肢死亡率高达66%。甚至有医生说,“当一个人躺在手术台上进行手术时,死亡率比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死亡率还要高。” 这是为什么?许多医生对此感到困惑。那时,世界上没有细菌理论,也没有人知道我们周围有一大群肉眼看不见的细菌。 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表了《乳酸发酵记录》,这是一篇被微生物学家认可的经典论文,推翻了长期持有的“自然发生论”,证实了某些微生物会导致食物的分解和腐败,而发酵正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也许当时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这为细菌防护口罩的发明和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1895年,德国病理学家斯福指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可以从外科医生的咽喉和龋齿中培养出来。说话时唾液中的细菌会污染伤口。”他的学生还做了一项临床实验,以证明如果医生不戴口罩,当他们在45厘米到60厘米远的地方大声说话、在2米远的地方咳嗽或在6米远的地方打喷嚏时,细菌就会在培养皿中生长。每次我张开嘴,我都能在空气中传播许多细菌。在此基础上,德国外科医生米切里斯在同一年建议外科医生在手术中用无菌纱布覆盖他们的口腔、鼻腔、胡须和其他部位。这也被称为“米迦勒面具”。这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医用口罩。从那以后,“戴口罩”成了医务人员的标准形象。 因为纱布紧紧包裹鼻腔和口腔,使用起来很不舒服。后来,米库利兹的学生胡·博纳等人将纱布切成长方形,并在两层纱布之间放置了一个细铁丝支架,在纱布与鼻子和嘴之间留有间隙,从而解决了戴口罩时呼吸困难的问题。另外两条带子缝合在支架的两侧,以便固定在使用者的头上。 两年后,法国医生保罗·伯蒂(Paul Bertie)在多次实验后发现,只有6层纱布的口罩才能有效防止细菌通过液滴传播。他把改进后的口罩缝在手术服的领子上,只需要把领子翻过来。然而,这种面罩需要一直用手按压,这是非常不方便的。后来,他增加了两条带子,可以自由地绑在面具的两边。下部牢牢地缝在手术领上,上部可以绑在头上。至此,现代医学史上的面具已经基本成型。 口罩挽救了一座城 有人说我国第一个发明面具的人不仅拯救了无数人,还拯救了一座城市。这并不夸张。 1910年冬天,在中国北方的新兴城市哈尔滨,一场灾难悄然发生,——人不明原因地死亡。感染者最初会出现头痛、胸闷、发烧、干呕等症状。直到窒息而死。那时每个人都处于危险之中。 瘟疫沿着中东铁路从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传到中国,在哈尔滨周围迅速蔓延,仅在4个月内就蔓延到5个省和6个城市,死亡人数超过6万,仅在哈尔滨就有5272人死亡。隆冬时节,哈尔滨街道上的积雪有五六英寸厚,成排的棺材和尸体躺在露天,像一条长蛇一样绵延数英里。 当时,清政府天津军医学校副主任(副校长)兼剑桥大学医生连德吴被任命为清政府的总医官,前往哈尔滨组织抗击鼠疫。12月24日,到达后的第三天,为了了解疫情的来源,连德吴和他的助手们决定冒险解剖患病的尸体。在一个贫民窟,他为一名中国医生进行了第一次人体解剖 连德武认为,切断传播途径的最明智的方法是将肺鼠疫感染者与健康人隔离开来。因此,他对哈尔滨进行了全面控制,特别是重点地区的所有公共设施、酒店、餐馆和商店都进行了全面消毒,病人及其家人被严格隔离,病人的尸体被火化。 与此同时,连德武还设计并发明了一种由棉纱制成的简易口罩。实际上,制作方法很简单,就是将普通的9英寸宽的手术纱布切成3英尺长,每片沿长度方向折叠成两层,中间放一块4英寸长、6英寸宽、半英寸厚的棉花,然后将纱布的两端切成两片,形成双层纱布绷带。使用时,嘴和鼻子中间用棉花包好,上下两端的绑带分别通过耳朵的上下部分绑在脑后。 在设计之初,连德吴将口罩的绑带设计为两端各三条:上面两条系在头后沿耳朵上部,中间一条系在脖子后沿耳朵下部,下面一条系在头顶。为了使用方便,他很快将带子简化成两对,同时保持保护效果。这种自制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连德武动员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确保面具不断地供应给社会,并很快被大众所接受。这种加厚的面具后来被称为“吴面具”。 连德吴建立的防疫模式为整个东北乃至全国树立了榜样。随后,各省市按照他的治疗方法建立了防疫体系,为不同疾病的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以避免他们之间的交叉感染。就这样,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一场数百年来从未发生过的瘟疫终于被平息了。在那个没有抗生素、经济和医疗卫生环境极其落后的时代,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你知道,即使是现在,鼠疫仍然被列为甲类烈性传染病(非典是乙类)。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成功控制传染病,连德武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在1911年4月举行的“国际鼠疫研究所”上,这种方便实用的口罩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专家的称赞:“连德吴发明的口罩设计简单,制造成本低,但服装效果相当好。” 2007年,诺贝尔基金会的官方网站公布了一些诺贝尔奖候选人的信息,从中可以找到1901-1951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的信息。只有一位中国科学家被提名,他就是——连德吴,现代医学的先驱和中国检疫学的创始人。 一场流感让口罩走向大众 从医生专用工具到公众常备用品的转变以及成千上万家庭使用口罩伴随着“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持续了4年。在血流成河的欧洲,从曼河和索姆河到凡尔登,无数年轻的生命在火焰中结束。尽管欧洲的交战各方早已筋疲力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战争仍处于僵局,没有结束的迹象。被多年战争弄得麻木的人永远也不会想到接下来会发生比战争更糟糕的灾难。 这始于1917年4月。在这场战争中赚了很多钱的美国宣布它将加入这场战争。宣战后,美国开始大规模的全国动员准备。士兵人数从18万增加到350万。为了训练大批远征军,必须在全国各地建立大型军营。然而,为了迎接挑战,这些仓促建造的营房非常拥挤。 次年3月,第一名流感患者在美国第二大军营—— Forton军营出现发烧和喉咙痛。医生认为这只是普通感冒。然而,以下情况出乎意料:1,100人身患重病,需要在三周后住院治疗。很快,所有24个大型军营都爆发了流感。由于当时欧洲的激烈战斗,美国政府没有停止。总共有150万美国士兵被派往欧洲作战,但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成功 在西班牙流感后期,人们普遍意识到了防疫的重要性。在美国分发的海报展示了戴口罩或用棉布捂住嘴和鼻子的正确方法。日本的海报更直截了当:没有面具你会死! 口罩成为预防流感的重要工具。普通平民被迫戴上面具,尽管它们只是简单的面具。以今天的防护标准来看,它们抵御病毒攻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口罩已经成为一种国家产品,其功能已经从“防止他人感染”发展到“保护自己免受感染”红十字志愿者日夜制作了成千上万的面具。电车售票员将拒绝让不带口罩的乘客上车。 口罩在防疫和控制疫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继续发挥更大的保护作用。1952年12月,英国伦敦持续多日的严重空气污染导致数万人死亡。面具成为雾都生存的必需品。在对抗污染的过程中,面具材料也有所发展。20世纪60年代,无纺口罩诞生了,主要使用静电纤维过滤棉。此外,各国纷纷颁布职业卫生法,通过各种措施促进现代口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尤其是在传染病爆发后,面具“排长”的作用不可低估。无论是非典、埃博拉、禽流感、H1N1,还是全国抗击新冠状病毒的战斗,小口罩都在努力帮助人们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如今,口罩已经成为全球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成熟产业,其贴合性、过滤效果和舒适度都在不断提高。近年来,口罩的技术含量逐渐增加。除了医用口罩,防尘、防花粉、防烟雾、防紫外线、清凉等个性化类别也在市场上出现。 域外来风 口罩成了“社交防火墙” 在日本的街道上经常可以看到戴着面具的行人,男人、女人和儿童也不例外。这使得许多外国人,尤其是欧洲人和美国人,很难理解为什么日本人喜欢戴面具。 近年来,日本戴口罩的人数激增。根据一项调查,在2008年流感流行期间,18%的日本人几乎每天都戴口罩,因为害怕生病。三年后,这一比例升至30.6%。据统计,2018年日本消费了55.38亿个家庭面具,销售额约为358亿日元。换句话说,平均每个人每年要消费40多个面具,这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面具消费国。 那么,这些口罩都用于何处呢? 花粉过敏在日本被认为是一种“全国性疾病”。根据一家制药集团的调查,日本大约有3000万花粉过敏患者,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患有过敏症,最严重的病例集中在东京、大阪和静冈。每年春天之前,药店将设立专门的柜台出售各种花粉过敏产品,如口罩和过敏药物。敏化源是广泛种植的杉木。当大量花粉散布到空气中时,人们吸入后很容易变得敏感。面膜能有效阻挡灰尘和花粉。因此,自每年二月以来,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外出戴口罩,严重的情况下,服用抗过敏药物或喷雾来缓解过敏症状。 随意走进一家药店,货架上各式各样的口罩肯定会让人眼花缭乱。其中一些是专门为女性设计的。一家美容公司的部门主管说:“越来越多的人戴口罩不是为了预防流感,而是为了追求时尚。”该公司出售了一种“小面膜”,它可以使下巴到耳朵的曲线更圆,使脸更小,很受年轻女性的欢迎。 此外,日本有些人完全根据自己的心情戴面具。这些面具被称为“伊达面具”。这种面具通常很小,只覆盖鼻子和下面的脸。它大部分是用纯棉布料制成的,而且很便宜。日本社会学家表示,内向的日本人不喜欢也不习惯在公共场合自我表露,也不希望陌生人解释他们的个人信息。戴上面具就像穿上“盔甲”,与外人一道建立“社会防火墙”来保护自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