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浩博国际手机版|瑞昌之窗|瑞昌新闻网移动版1

主页 > 文娱 >

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样的文学作品

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普尔曼”艺术作品并不是每次灾难都会出现。新皇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正在继续深化。自1月23日武汉被“关闭”以来,一批以防控疫情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艺术风格包括音乐、戏剧、民间艺术、舞蹈、艺术、书法等,可以说是各有所长。

由于自媒体时代即时通讯的特点,大量的音乐作品成为艺术“抗疫”的主力军。然而,从目前的报道来看,抗疫歌曲基本上是以讴歌、宣传、说服为主,内容上呈现出“千首歌的一面”。天使、英雄、生活、爱情、逆行、前进、战士、使命、风雨等词的重复率太高。从交流效果来看,很少有人能引起广泛的歌唱。像《没人想听你的救灾歌曲》这样的文章受到了很大的好评,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问题。

需要警惕的一点是,“抗疫文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扭曲的“文艺狂欢”。更直截了当地说,有不少作品是为了创作而创作的。也有一些“艺术家”获得了关注,比如为钟南山院士刻章,可以说是设置了一个新的下限。因此,“抗疫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但它们的价值在“大生产”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值得探讨。

艺术创作有其固有的规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能产生巨大影响的“抗疫作品”都是很有根据的,让观众在灾难中微笑。例如,一幅“国家食品燃料里根面条”的漫画被网民们疯狂转发和赞扬,并争相搜索。在这幅漫画中,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家”站在隔离病房的窗外,为病床上的里根面条欢呼。当疫情结束时,我们可能会发现真正可以被抛在后面的经典作品是因为它们能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共鸣,因为它们能直接面对善与恶,并在世界上展示真理,还因为人性的力量。

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灾难是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所以有句谚语说“国家有幸成为一个不幸的诗人”。客观地说,中国灾难文学艺术的整体水平不高。与中国多灾多难的历史和现实相比,中国并没有向世界贡献多少优秀的灾难文学艺术作品。从长远来看,如何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在人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深化,从生命、伦理、道德等方面探索灾难的自然和人文意义,是一个值得中国文艺创作者反思的命题。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