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浩博国际手机版|瑞昌之窗|瑞昌新闻网移动版1

主页 > 文娱 >

防疫题材创作应深刻把握题材的共性和艺术个性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薄松柱、通讯员燕文)目前,抗击新皇冠肺炎疫情正处于关键时期。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大量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涌现出来,让每个人都振奋起来。作为一个文艺创作的城市,广州发生了什么“爆炸”?

1月28日,市文联向全市文艺工作者发出“文艺战争同舟共济”的建议,并向社会发出《关于开展“同舟共济 文艺战‘疫’”文艺作品征集的启事》。广州市文联主席李鹏程透露,到目前为止,已经收集了2000多部关于各种战争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目前正在建立一个以抗击这一流行病为主题的不同类别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图书馆。

据报道,收到的作品包括文学、美术和书法、摄影、电影和电视、音乐和舞蹈、戏剧和民间艺术、动画和朗诵,以及许多其他艺术形式,包括宣传海报、设计、剪纸、图像、装置、对联、网上展览等。粤剧《天佑中华》 《平凡英雄》、粤剧《众志成城抗疫情》 《防疫三字经》、小林卡通《武汉加油》、防疫纪录片《逆行无悔》等极具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成为热点甚至“爆炸”.投稿人包括来自北京、湖北、重庆等地的普通市民和艺术爱好者,来源广泛。

据报道,广州在抗洪斗争中的文艺创作表现出“思想源于感动,视角贴近现场”的共性。文艺工作者在塑造英雄和一切奋斗者的形象时,努力表达了对英雄的由衷钦佩和赞美。

“任何主题创作都不能‘赶集’。”李鹏程说,“战争流行病”的创作需要对事件和人生有更深的体验,对社会和人有更深的思考,对题材的共性和艺术的个性有更深的把握。它不应该是肤浅的、平庸的作品,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随大流、粗制滥造,更不应该是类似的、抄袭的、有“传染病”嫌疑的作品。“在革命战争期间,鼓舞人心的《黄河大合唱》和其他经典歌曲成为几代人的精神支柱。以和平时期为例,从1998年抗洪到2003年抗击非典,再到2008年抗震救灾,许多高质量的主题文艺创作诞生了。这些作品不仅完成了当时的历史使命,而且成为反复传唱的经典。尽管大量新闻图片和摄影作品对英国典型人物和抗击疫情的场景进行了现场报道,但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和形式语言具有作者的视角和风格,其意义不可替代。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