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中轴线的“五维”解构
时间:2020-02-21 09:24 来源:未知 作者:房家梁 点击:次
对紫禁城中轴线的“五维”解构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优秀代表,而位于中轴线区域的建筑是其精髓。这里的“中轴线”是指南北连接。 根据对天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归纳,我国古人总结了中央与正面思想、建筑与建筑群的关系,把自然与建筑的规律紧密联系起来,认为南北向比东西向更重要。主要原因是白天可以根据中午太阳的投影方向来确定南北方向,而晚上可以根据北极星的位置来确定南北方向。一旦确定了南北方向,东西方向自然很容易确定。 紫禁城内许多宫殿的规划体现了朝南、中心清晰的建筑特色。例如,《易经·说卦传》说,“圣人倾听南方的世界,明处治理。”由此可见,位于南北方向中间位置的建筑,即中轴线位置,是古代中国人最重视的,也是宫殿建筑的核心区域。紫禁城中轴线综合体在紫禁城总体规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紫禁城的中轴线从南到北由午门、太和门、前朝的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干青门、皇宫后面的三座宫殿(干青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和神武门组成。 从平面布局来看,紫禁城所有的重要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平面布局巧妙合理。其中,午门是紫禁城的南门,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午门位于凹型城市平台上,由塔和两侧的燕池建筑组成。它就像一个环形的堡垒,看起来很高,戒备森严。太和门和干青门是明清两代皇帝分别上朝的地方。它们的建筑面积不大,但符合古代皇帝“治门听政”的统治思想。大门前有一个开放的广场,方便大臣们上朝。前朝的三个大殿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它们位于三层高的平台基础上,与平台基础在平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地球”形状。“地球”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隐含着皇权。 中轴线建筑确定后,二级及附属建筑严格按照左右对称的方式布置在中轴线建筑的两侧。它们的形状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名字是对称的,它们的功能是一致的。这种建筑规划体现了突出中心和中轴线的特点。 从立面规划的角度来看,在东西两侧附属建筑的包围下,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建筑就像一条蜿蜒起伏的龙,可以自由展开和展开。其中,午门是紫禁城的南门,也是紫禁城最高的建筑。这座塔建在城市平台上,像一个上升的龙头,显示出威慑和防御的功能。外院的三个大殿和内院的三个后殿都是马鞍型的高低起伏。总体顺序是从高到低,然后从低到高。屋顶中间的连接线就像一条贯穿紫禁城南北方向的龙体。然而,在北方的皇家园林中,秦安殿和神武门出口之间的中央连接变得平滑,像一条伸展的龙尾巴。 龙是古代帝王的象征。紫禁城中轴线建筑的立面类似于幽龙的建筑规划特征,反映了紫禁城中轴线建筑的中心位置和造型艺术。不仅如此,紫禁城的中轴线还在立面上给了人们丰富的情感艺术。古代工匠通过矛盾的方法将这些建筑交织在一起 中轴线上的宫殿建筑具有规则的空间形态,面向南,中心突出,左右对称,并装饰有皇家大道,营造出空间秩序的美感。此外,不同的单体建筑通过特殊的尺寸、形状和位置强调视觉的重要性,突出了空间中封建礼仪的等级。 从建筑技术的角度来看,紫禁城的中轴线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精髓。紫禁城中轴线建筑的功能重要性和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建筑材料和技术的优越性。例如,位于中轴线南部的太和殿是明清皇帝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它是我国现存量最大、建筑档次最高、装修最豪华的宫殿建筑。太和殿矗立在一个高8.13米的三层平台上,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雄伟壮丽,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超高水平。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轴线上的古建筑反映了我国古代儒家的秩序、礼仪和道德观念。以建筑物的命名为例来说明。例如,太和殿和保和殿的名字都是从儒家经典《周易》“保和殿就是李真”中派生出来的。其中,“大”的意思是“太”,“太和”的意思是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保和”的意思是一心一意地维护万物的和谐。中和堂的“中和”一词取自《礼记·中庸》“中和”,是世界的基础。还有,天下之道”,就是鼓励皇帝秉公办事,遵守中庸之道。因此,紫禁城的中轴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者是故宫博物院的研究馆员) 周乾拍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缅怀平朔的行为艺术家田战义
- 下一篇:第70届柏林电影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