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共享单车与分享经济的"群聊"开始了…(2)
时间:2017-04-07 17:21 来源:次
有人说,共享单车是受害者,也是“破坏者”。在当“猎人”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人行道甚至盲道为何总沦为“停车场”?共享单车为何总遭到私藏? 从网约车到共享单车,从共享单车到共享住房……在与大家的交流中,我深深感到,分享经济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绿色出行领域的重要突破口,千万别让征信体系的短板成为“拦路虎”。随着分享经济规模增长、用户数量增多,用户信用评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约束力和隐私保护力度也将不断增强。到那时,我的业余工作量可能就没那么大了。 第四幕:各方专家建言献策 讲述者:共享单车研究专家 共享单车要想发展好,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要互动好。对此,研究共享单车的专家纷纷建言献策。 在交通系统工作近15年的成都市政协委员朱锐表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滞后是当前共享单车出行问题的症结所在。“城市道路设计思路长期以来一直照搬公路设计思路,重点考虑机动车交通,忽视了人的多种出行需求。”朱锐等专家建议,应规划建设层次分明的慢行系统,划分非机动车道,保障自行车出行安全。 所有的问题里,最重要的就是骑车者的安全。“生命安全高于一切!”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律师胡钢的话掷地有声。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邱宝昌则表示,对车辆安全等问题,防患于未然比事后赔偿更重要。 随着资本介入、跑马圈地,共享单车市场同样出现了过度投放、拼命扩张等弊病,这也可能导致单车企业放松运营管理和质量风险控制,甚至可能“只管生不管养”。在市场调节失灵的背景下,监管规则需要平衡的是:如何在提高共享单车企业公共待遇的前提下,抑制其私人性,避免其因降低成本而降低公共服务的质量,从而对公共利益造成损害。 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诸大建、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锫等专家认为,监管规则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做到让共享单车企业盈利,但又不产生暴利。 “面对创新,政府部门既要按捺住乱伸的手,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上场干;也要压抑住悸动的心,出现问题不能一扣或一封了之。”黄锫说,一些地方对乱停放共享单车的扣车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扣押财物的行政强制措施,而这种措施还需要上位法的支撑和明确。 诸大建认为,宽思路是政府对共享单车发展有非合同的软约束,多方参与制订一对多的管理条例,确定各自义务与责任,这适用人口多的大城市;窄思路是政府对共享单车发展有合同化的硬约束,中小城市可以与企业制订一对一的共享单车服务合同。 不管怎样,共享单车与分享经济,仍在路上;“小双”们的前进,难以阻挡;分享的故事,未完待续……(参与记者:叶健、丁静、赵文君、张紫赟、许茹、叶含勇) 新华社记者 彭卓、徐扬、周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