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现实生活的细节与深度——网络非小说写作
时间:2020-03-05 09:09 来源:未知 作者:田博群 点击:次
现实关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价值,是文学作品创新和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非小说写作”的兴起只是重建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尝试。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自然而然地被赋予了公共价值的属性。“非小说写作”作为当前文学生态中的一个“显性词”,已经被人们广泛认同和接受。它的内涵逐渐确定,外延也逐渐扩大。从最初的新闻文体,发展成为包括纪实小说、报告文学、回忆录、口述、日记、书信、游记等文体在内的全新的文学文体,并开始经历从纸质媒体向电子媒体的转型过程。网络非小说写作正把非小说写作推向更深层次的观念变革和话语建构,成为“屏幕阅读时代”写作生态中的一支生力军。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改革,社会结构也在加速转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现象。与此同时,网络产业的逐渐成熟带来了新媒体的发展。网络非小说写作是在这种新的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可以说,非小说写作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如何让文学更贴近现实生活的重任。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已经衰落了一段时间。与此同时,受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学的边缘化日益明显。纯文学几乎已经淡出了大多数人的阅读视野。新世纪以来,消费主义文化对文学的侵蚀日益加深。盗墓、科幻、穿越、幻想、修身、青春等主题的典型化写作占据了各种网络平台,尤其受到广大年轻读者的青睐和追求。虽然有些类型的写作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无组织的文学想象,但总的来说,这些类型的写作不能满足文学对现实的全面介入的要求,甚至没有现实因素。可以说,这个时代不需要这样的文学。当虚构文学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表达现实生活,体裁写作“流行”时,非虚构写作与“虚构”文学和体裁写作形成一种反向互补的关系。对现实的充分而深刻的表达是基于网络的“非小说写作”的优势。许多作品表现出强烈的文学感和参与感。作者将自己的视野投射到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真实一面。网络上的大多数非小说作品都充满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深深的忧患意识。他们坚持对真理的忠诚,并最大限度地接近和恢复真理。这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深刻回归,也是他们文学真理观的延伸。 非小说写作遵循真实生活的“诚实写作”和“还原写作”的原则,从而缩短了文学表达现实的距离,消除了通过变形、隐喻等方法构建文学符号空间的需要。与此同时,非小说类写作也在尽力重塑读者的阅读习惯。曾几何时,作家和读者都过分迷信文学小说,认为小说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毫无疑问是一种自然力量。它只是被称为“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随着当前文学语境的变化,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和思考文学与“小说”的关系。网络非小说写作不同于传统的小说写作,它是文本化、图像化等各种媒体元素的综合三维特征。 “阅读屏幕时代”网络文本呈现出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声音、图像、视频和文本之间的协调不是简单的并列,而是读者感官的充分调动和整合。这样,网络非小说写作不仅保证了作品对现实的充分关注,也使文本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毕竟,读者数量少是由“纯文学”的审美疲劳造成的,这是不争的事实。网络纪实写作可以充分调动各种媒体元素,紧密结合 网络非小说写作具有国家参与的特征。来自不同领域的作者,出于他们的职业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准确地观察和表达他们熟悉的工作和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超出了虚构文学的“真实性”。作为一个非小说作家,有时他不仅是一个观察者或作家,也是一个生活或事件的体验者和目击者。网络非小说写作强调个人体验和个人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它有效地避免了“扭曲”,引导读者发现生活,追寻真理,而不是通过艺术中介来揭示和解释世界。 然而,在当前的网络非小说写作中,仍然存在着亟待规范和解决的突出问题。例如,一些作品对生活的观察肤浅,对生活现象缺乏科学理性的理解,对生活本质缺乏全面的把握,对表面的“所见所闻”缺乏系统深入的调查和梳理,沉湎于主观臆测和“想当然”,过于情绪化和简单化。有些作品过于注重个案,“只看树木,不看森林”,对“树木”的调查和分析不够深入,表现出单一的视野和狭隘的思维。有些作品有相同的特点和风格。一篇文章变成了“爆炸性”,很快就产生了一大篇相同类型的文章。存在粗糙和剽窃的问题。有些作品对写作对象缺乏起码的尊重,以写作为目的,打着“非虚构”和“纯纪实”的旗号,狭隘错误地理解网络的公开性和开放性,肆意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丧失写作道德,甚至违反相关法律规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有些作品纯粹是“广告文学”,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往往成为市场的“奴隶”.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网络非小说写作的健康有序发展,也损害了这种写作方式的可信度和传播性。 网络非小说类写作强调真实的、个人的和个人的经历,但同时,它最终应该基于对世界的真正关注。作为文学艺术尤其是网络文学艺术家族的一员,网络非虚构写作早已从文学延伸到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经济学等领域,其对社会的认知价值不断增强。如今,作家不仅要有发现世界的艺术敏感度,还要有一双充满社会责任感的爱和一双能穿透迷雾、触及事物本质的眼睛。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深入生活,创作出符合时代需要和读者期望的文学作品。 (作者:曹然,系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博士后) [编辑:田伯群]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黄河九省“云寻国宝”
- 下一篇:激活传统诗歌文化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