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公共文化服务与“家庭生活”相匹配
时间:2020-03-09 17:25 来源:未知 作者:王诗尧 点击:次
新华社北京3月9日-题: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匹配“宅生活”? 新华社记者周玮、史玉晨 由于疫情,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暂时关闭,线下文化体验暂时受压。 关闭库而不关闭网络,资源将被收集到“云中”。在这一特殊时期,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启动了“云”模式,推出了安全便捷的在线服务。各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极大地丰富了防疫防控的“居住生活”,也为下一步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启示、新思路和新方向。 以读攻“毒”助力战“疫” 阅读让人快乐,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湖北省图书馆为应对疫情,专门推出了“方舱数字文化之窗”,整合海量数字资源开展文化服务,为人们阅读和抗击“毒”提供精神食粮,帮助抗击“疫”。 让每个人都不用离开家就能看到中外书籍和古今经典。国家图书馆通过官方网站、国家数字图书馆应用等渠道,为读者提供中外文资源图书馆和馆藏特色资源图书馆服务,涵盖图书、期刊、报纸、论文、古籍、音像等各类数字资源。 上海图书馆向读者推荐了160多种数据库,并推出了一系列资源,包括预防和控制新冠状肺炎流行的新趋势、免费电子书列表、数据库使用指南和微型讲座。甘肃省图书馆开展了“龙上文化之旅”活动,精选经典名著和彩色漫画,推荐春节习俗、国学经典和传说等经典故事。金陵图书馆开展了“长假不闭馆阅读”在线阅读推广活动。孩子们可以在家里的“网上儿童图书馆”里浏览高质量的数字资源,如精选的古诗和文学作品…… “我担心不能借书,所以我不用担心如何完成阅读作业。”“一张牌在手,全世界都有”.一些图书馆有微信公众号,读者真诚地赞美它们。 保护城市记忆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责和使命。为了传递防疫的正能量,保留“疫”的记忆,郑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东莞图书馆等图书馆开始收集防疫文献,收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见证,并加以妥善保存和发展。 “云展览”给文物“活化”带来新启示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春节期间,网上举办了2000多场展览,涉及历史文物、革命文物、自然科学标本等类别的收藏和展览。春节期间,博物馆的网上展览吸引了超过50亿游客。 家乡“云观展”已经成为防疫时期的一种新的文化生活方式。许多数字全景展厅项目,如 《全景故宫》 《全景兵马俑》 《实境苏州博物馆》,允许观众“漫游”文化遗产现场,欣赏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国家博物馆建立了在线云旅游模式,如“云观看展”和“云直播”。“金牌翻译”正在现场直播,观众在喊“够了”。 只需轻触手机,你就可以近距离欣赏精美的敦煌石窟壁画、彩色雕塑和石窟建筑。敦煌研究院等推出微信迷你程序“敦煌之旅”,以其新颖、快捷的展示赢得好评。“令人惊叹,仿佛可以触摸到醇厚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和生动的趣味”,一些专家认为这“给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活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 2月23日,良渚博物馆通过直播“开放”。叙述者生动地向观众讲述了5000多年前良渚人的生活,并随时回答“粉丝”的提问。当古代文化有了科学技术的翅膀,它的传播力和穿透力就会更强良渚博物馆馆长周立铭说:“接下来,我们将结合这次活动,对良渚博物馆的转型发展进行一些新的探索和展示 提质增效补齐数字化建设“欠账”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已经成为人们在家学习的新宠。成都文化中心利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功能提供在线培训服务,启动了手机摄影、中国古典舞、中国山水画、中国软笔书法、藏舞等20个轮训班。大约10分钟内,四批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学习场所全部被带走。 "这种流行状况让文化中心的人们对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绵阳市文化中心主任秋兰表示,在疫情期间,绵阳市文化中心积极研究、转变思路,尝试了现场艺术课等在线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 专家表示,过去一些地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更注重线下。在这种流行的形势下,弥补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债务”已成为共识。其次,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形式,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大网上数字文化资源开放力度,努力提升公众参与、运营和推广能力,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质量和效率。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公共文化服务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在网络空间服务中占据新的位置。”成都文化中心党总支书记王力表示,未来提高网络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性的关键是树立“用户思维”,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出大众文化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大众提供他们需要的“文化干货”。 [编辑:王仕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