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
时间:2020-03-12 11:04 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向贤彪 点击:次
向宪彪:我们应该从痛苦的教训中学会恐惧,学会同情,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共生共荣。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呼吁提高公民环保素养,引导公民逐步改变落后的生活习俗和做法,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本质上,绿色生活方式要求我们从心底尊重自然和生命,并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识,与野生动物共享美丽的地球家园。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在我国古人的思想中,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灵魂。自然和环境都是面向生活的,提倡和谐和宽容。孔子说:“砍柴杀兽不及时,不孝顺。”荀子说:“草木茂盛时,斧不进山林,不死不灭。”当鼩鼱、鱼、龟、泥鳅和鳗鱼怀孕时,鱼网和毒液不会进入池塘,也不会死亡,也不会生长。“古人朴素的生态观显示了他们对生命的崇敬。生命是世界上唯一只有生物拥有的东西。害怕生命就是害怕生物。人类是宇宙中生命的一部分,与其他生命密切相关,而其他生物需要主观的人类来照顾。当他们受到伤害时,我们应该同情他们,尽力保护他们。这种简单的生态道德观体现了一种宽广的胸怀,认为万物一体。古人朴素的生态观也表明,对自然的摄取应该基于理性、克制和友爱的原则。人类必须依靠自然生存,并不可避免地从自然中获取资源。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应该知道如何尊重自然和生命的法则,并有节制地使用它们。如果我们武断行事,伤害其他生物,最终我们肯定会危及自己。北京天坛公园曾经有一只叫猫头鹰的猫头鹰。由于过度灭鼠,没有看到老鼠和猫头鹰。从现在开始,一个古老的生态食物链被部分打破,这是令人遗憾的。 人和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我们应该“保护生态环境就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就像对待生命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人是天生的。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损失和繁荣。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伤害人类自身。善待自然,不要鲁莽行事,不要鲁莽行事,不要鲁莽行事,恰当地对待它,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它,顺其自然,传播它的仁慈。感谢大自然。它们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财富,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例如,野生动植物具有无限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我们应该善待他们,保护他们。 然而,现实令人担忧。根据一份联合国报告,目前约有100万种动植物濒临灭绝,其中许多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灭绝。物种加速灭绝的原因之一是对野生动物的捕杀和滥食。据有关部门估计,中国地下游戏市场的规模已达数百亿元。在天空中飞翔,在地上攀爬,在水中游泳,如穿山甲、灵猫、蝙蝠、天鹅、猪獾、竹鼠和蛇,都成了一些人的菜肴,一些动物被吃到灭绝。一些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年里,穿山甲的数量减少了90%,偷猎者在野外捕获的穿山甲数量保守估计超过100万只。叶猴种族的数量在40年里减少了98%。这种疯狂的狩猎行为只是为了满足一些人的“胃口”。事实上,过度消耗游戏既不能延长寿命,也不能使青春永驻。它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而且还可能引发疾病,对公众健康和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因为许多野生动物携带大量的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一旦它们侵入人体,它们可能会引起疾病并损害人体健康。 无数事实证明,任何违反自然法则的人都会受到惩罚。恩格斯指出:“我们不应该太投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进行新皇冠肺炎防治科学研究期间,特别强调要坚决杜绝吃野生动物的坏习惯,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不久前,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明确了人们形成文明、健康、绿色和环保生活方式的行为准则。我们应该从痛苦的教训中学习尊敬、同情、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共存共荣。特别是,我们必须坚决杜绝吃野生动物的坏习惯,回归文明、健康、绿色和环保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35家江西上市公司公布2019年度业绩
- 下一篇:江西省已确认住院病例“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