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浩博国际手机版|瑞昌之窗|瑞昌新闻网移动版1

主页 > 文娱 >

“京味”写作的再解读——评老舍的评论

“京味”写作的再解读 ——对《老舍评传》的评论(补充)

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用自己一生的生存经历和精神炼狱写了一本关于他熟知的文化之都北京的深刻的书。作品中独特的人物“京味”叙事,不仅展现了北京老城在各个时期的文化历史和生成轨迹,也展示了老舍自己独特的民族情结和家乡情怀。因此,老舍及其作品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包括老舍传记作品的各种版本。其中,先生的《《老舍评传》》是最早出版的版本,也是最全面、客观、深入的版本。1998年和1999年,重庆出版社和台湾商务印书馆分别出版了简体字版和繁体字版。这本书因其务实的态度、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多样的特色而被读者和研究者广泛认可。理解和研究老舍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经过近20年的积累和沉淀,关进一步探索和拓展了老舍的人生历程和史料。2019年,他出版了《老舍评传》(增补版),共18章,50多万字。该副刊是关的代表作《在研究许多老舍研究者的学术见解的同时》和《充分利用满族和满族文化史的一切知识和经验》。与原著相比,该增刊增加了史料和评价文字,对老舍的民族、审美标准及其精神思想的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审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立体化的老舍人生形象。尽管补编的出版不能说是对老舍一生创作生涯的最终定论,但由于它从满族文化的角度对人物的深刻理解、对史料的粉碎和对历史的客观把握,它无疑成为了解老舍一生历程的最重要的文学作品。“评传”写作是传记写作中的一个重要体裁。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描述”了“传记”人物的历史文献和文学审美,还在于其隐含的学术价值所凸显的多方面、多角度、多价值的“评论”。管的《《老舍评传》》(增补版)正是在对老舍的“叙述”和“评价”的平衡审视中,展现了老舍在人的行为和学习等各个方面多维而深刻的生存温度。

有一点文学经验的读者一定会知道老舍的人生不仅仅是文学,而是来自家庭、民族甚至国家的各种人生经历带给他的人生历程。本增刊以“北京”、“平民”、“满族”和“爱国主义”为关键词展示了所有的人生历程。

老舍的创作是基于北京城和这里的普通人。关在《老舍评传》年以大量的笔墨、深刻的分析和丰富的理解,呈现了这些作品所表达的审美气质。他为我们勾勒出老舍创作的独特审美风格,展示了老舍作品语言典雅通俗、内容有力、批判弊端的独特气质。

从语言上看,老舍的作品以北京话为叙事基调。在关看来,老舍“全面准确地把握了京腔的内在美,并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它”。这部非凡的作品成为现代中国作家中用北京话写作的“第一人”。考虑到民国时期普通民众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老舍的叙事语言应该迎合民众的阅读水平和能力。”许多作品像《离婚》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有了这样的特点,他们的“粗俗”就体现在没有人能理解他们,他们的“优雅”(或“严肃”)就体现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理解能力的读者身上,他们能不断地深入或浅尝写作意图。因此,老舍的作品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是其主要的审美特征。

从内容上看,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他周围的人和事。如关在评论《小玲儿》时说:“《小玲儿》的写作已经揭示了老舍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线索。在他未来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所有的成功作品都显示出极其丰富的现实主义艺术光辉。”这种现实主义写作离不开他早年生活的不平衡的中国社会的影响。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能够感知和观察社会的混乱和混乱。因此,老舍总是以同情的态度描写普通的小人物,通过这些生动而尴尬的底层人的生活状况来批判社会的罪恶和不公。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老舍的作品也随之调整。例如,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把所有的激情和笔墨都投入到抗击外敌入侵的工作中。他的大部分作品赞扬爱国的中国士兵和人民,同时无情地蔑视那些懦弱和背叛国家完整的人。新中国成立时,老舍对一个等待繁荣的国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用笔描绘了新中国人民生活的变化和文化的创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了具有感染力的作品。从老舍作品的历时性来看,其作品核心的写实风格始终贯穿其中。关曾说得好:“启蒙”和“救国”这两项任务,是中国现代思想界(包括现代文坛)最基本、最光荣、最艰巨的任务。他们在作家老舍的笔下是如此清醒地协调。”

老舍作品的另一个鲜明的美学特征是“幽默”的运用,这也是老舍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如关所说:“他的大部分杰作都是悲剧,但这些悲剧往往以其独到的幽默而闻名。幽默地写悲剧是老舍独特的写作技巧在《老舍评传》增刊中,关对老舍作品中的幽默特征作了详细的评述。清末民初,北京市民阶层中有大量旗(满)民。他们现实的生活环境和精神上的焦虑都促使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戏弄和嘲笑对方,以应对惨淡的人生境遇。可以说,正是在生活的苦难中,北京旗手学会了忘记生活的苦难,用愤世嫉俗的幽默感来满足他们的心理安慰。从某种意义上说,“幽默”是北京满族人在长期生存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基因。这一文化基因无疑被老舍所继承,并成为老舍创作的一个重要核心。对此,关评论说:“幽默是他从满族民间文化中获得的艺术本质。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幽默风格被下意识地带离了控制。引起一些批评是很自然的。然而,如果他坚持远离《猫城记》这样的幽默,势必掩盖作者的写作优势,导致艺术上的失败。他决定回归幽默,并提醒自己要认真对待幽默。”这种幽默的习惯贯穿老舍的创作始终。如果说幽默在这些早期作品如《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中的运用仍然显示出一些潜意识表达的迹象,那么后来他的作品随着更严肃的主题逐渐成熟后,如《二马》 《四世同堂》等。可以说,老舍在语言、内容等方面独特的艺术和审美特征,在关看来,是对京旗满族文化历史、民族思维和生活习惯的继承、吸收和发扬。通过《茶馆》副刊,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和感受到老舍在漫长的创作道路上对艺术美学的追求,对民族兴衰的关注,对人民生存的悲悯。这些都是老舍在文坛上的创作风格特征。

(作者:高云球,系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