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微大容量小面膜》
时间:2020-03-13 09:16 来源:05:23 人民日报作者:石羚 作者:无 点击:次
一滴水可以反射阳光,一朵花可以见证春天的辉煌。在我们周围,从一种商品,一次旅行,到行业的创新和变化,到一套价值观和统计图表的拐点,都反映了中国发展的蓬勃活力。从今天开始,这一版将推出一个“微型”栏目,与读者一起用小切口和生动的细节拼贴出丰富多彩的场景,打开一个广阔的视野。本期介绍“抗疫细节的发展潜力”系列。 ——编辑 一条生产线一天生产120万个口罩,相关企业半天内拿到生产许可证.随着各地有序恢复工作和生产,口罩和其他医疗用品的生产继续加快。小口罩不仅是医务人员抗击疫情的装备,保护群众健康的盾牌,也是“中国制造”的强大功能。 除了增加口罩制造商的生产能力,许多其他企业也进行了紧急改变,参与口罩生产,以填补需求缺口。SAIC武陵将军建立了一条全自动面具生产线,实现了从制造汽车到面具的“跨界转向”。比亚迪宣布援助生产医疗用品,第一批口罩将于2月17日量产;中国机械集团的子公司恒天佳华用无纺布制造医用口罩,每天生产100多万个口罩.一些服装、食品甚至汽车和电缆制造企业重组了生产能力,以充分保证口罩的供应。目前,我国面具日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均超过1亿只。 节假日过后,面对劳动力和物流的困难,加上前期对面膜行业的大量投资,各企业“转危为安”,肩负起确保物资供应的重任。一些企业在网上贴出“英雄的帖子”:“我有熔喷布,谁有面膜机”,一些企业发出“我们做人们需要的”,表明他们有责任共同克服困难。 一个小面具连接着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环节,涉及数百种产品。任何环节的任何问题都会影响生产进度。除了少数拥有产品设计、设备研发、原材料渠道、人力储备等全连锁能力的大型集团外,更多的企业开始了面膜生产的合作模式。重工业企业开发口罩机,汽车企业提供聚丙烯材料用于生产隔音棉,纺织企业提供车间和技术人员.每个企业都有生产原料和工人的设备、原料和工人,从而形成一支协同一致的防疫生产力量。 一滴水可以反射阳光,一朵花可以见证春天的辉煌。在我们周围,从一种商品,一次旅行,到行业的创新和变化,到一套价值观和统计图表的拐点,都反映了中国发展的蓬勃活力。从今天开始,这一版将推出一个“微型”栏目,与读者一起用小切口和生动的细节拼贴出丰富多彩的场景,打开一个广阔的视野。本期介绍“抗疫细节的发展潜力”系列。 ——编辑 一条生产线一天生产120万个口罩,相关企业半天内拿到生产许可证.随着各地有序恢复工作和生产,口罩和其他医疗用品的生产继续加快。小口罩不仅是医务人员抗击疫情的装备,保护群众健康的盾牌,也是“中国制造”的强大功能。 除了增加口罩制造商的生产能力,许多其他企业也进行了紧急改变,参与口罩生产,以填补需求缺口。SAIC武陵将军建立了一条全自动面具生产线,实现了从制造汽车到面具的“跨界转向”。比亚迪宣布援助生产医疗用品,第一批口罩将于2月17日量产;中国机械集团的子公司恒天佳华用无纺布制造医用口罩,每天生产100多万个口罩.一些服装、食品甚至汽车和电缆制造企业重组了生产能力,以充分保证口罩的供应。目前,我国面具日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均超过1亿只。 节假日过后,面对劳动力和物流的困难,加上前期对面膜行业的大量投资,各企业“转危为安”,肩负起确保物资供应的重任。一些企业在网上贴出“英雄的帖子”:“我有熔喷布,谁有面膜机”,一些企业发出“我们做人们需要的”,表明他们有责任共同克服困难。 一个小面具连接着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涉及数百种产品。任何环节的任何问题都会影响生产进度。除了少数拥有产品设计、设备研发、原材料渠道、人力储备等全连锁能力的大型集团外,更多的企业开始了面膜生产的合作模式。重工业企业开发口罩机,汽车企业提供聚丙烯材料用于生产隔音棉,纺织企业提供车间和技术人员.每个企业都有生产原料和工人的设备、原料和工人,从而形成一支协同一致的防疫生产力量。 非常时期产能扩张和产能转换的速度归功于“中国制造”的灵活性。相关部门建立资质审批“绿色通道”,加大对企业扩能项目的支持力度;企业应不时行动起来,迅速开放掩模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体现制造业的快速反应能力。正如学者们所指出的那样,众多专业化分工的企业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庞大而高效的供应链网络,这一网络可以迅速重组,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国制造”为防疫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成为打赢人民防疫战争的有力保证。 关于疫情过后产能过剩的担忧,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政府将收集和储存过剩的生产。许多企业还表示,他们将准备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再次转换生产。无论是转型、打造面具品牌,还是再次改变生产、寻找发展机遇,相关企业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提高自己在国家整体发展形势和自身成长背景下的能力,使“中国制造”立于不败之地。 [观点摘录] 企业具有一定的跨境实力和优势,有一定的协调能力,通常有充分的准备和信心,因此能够快速反应和转换生产。 —— 《工人日报》 企业应急转移的经验是抗击疫情的宝贵实践经验,将成为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解放日报》 资源得到快速有效的分配,与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密不可分。 —— 《广州日报》 《人民日报》 (05版,2020年3月13日)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人民日报》评论员稳定外贸和外资
- 下一篇:《北青日报》振作起来充分利用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