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高龄的作家《白杨镇两三件事的回忆手稿与灰
时间:2020-03-14 09: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姜雨薇 点击:次
本报北京3月13日电(记者倪莹)今年是著名作家白洋诞辰100周年。86岁的作家周明最近在一个网络直播中回忆起他与白洋和他的妻子的一些接触。在他的建议下,白阳的一些骨灰得以运回大陆。 周明与白洋和张向华的友谊始于1987年在香港相遇。20多年来,双方交换了信件。 ![]() 柏杨把文物文献捐赠给大陆 周明回忆道:“2006年,白阳先生向中国现代文学博物馆捐赠了56个箱子和11745件文物和文献,在当时影响很大。”。 该事件源于2006年的一次电话交谈。张向华说,白阳的身体状况不好,今年已经住进了几家医院。他甚至报告说自己病危,可能不得不考虑自己的未来。“当时我向她建议,如果白阳先生的东西能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博物馆,那肯定是件好事。” 但是,台湾的一些大学、研究所、文学博物馆和中国大陆的大学也联系了张向华。周明建议她亲自去中国现代文学博物馆做一个调查,做一个比较,然后再做选择。“我说过我会尊重你的选择。” 后来,张湘华和白洋之女崔玉生在Xi来到中国现代文学博物馆,参观了图书馆和手稿馆。“书稿库一般不对外开放,手写纸容易变形和发黄,所以它是恒温恒湿的。读完之后,她非常惊讶。她没想到现代文学博物馆会有这么好的设备。” 听了张向华的介绍,白阳很开心。"然后决定把这些东西捐给现代文学博物馆."这个决定一出来,台湾媒体就报道说,舆论有正反两面,甚至出现了一些很难听的话。 ”但在这种情况下,白阳说:“我是故意的,不是随意的。即使他们说坏话,甚至骂我,我也不会让步。“我们对此特别感动。” 为了扩大影响,现代中国文学博物馆决定在台湾举行一个简单的捐赠仪式。2006年12月15日,仪式在白阳先生家中举行。 周回忆说,在捐赠仪式结束时,白洋先生坐在轮椅上大声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是同一种语言,都用中文,都是中国人。” 那天的离别情景深深印在周明的记忆中。 柏杨部分骨灰回归大陆 010-59000 2008年4月29日,白阳先生在台北去世,享年88岁。5月17日,周明赴台参加白阳骨灰撒布仪式。 "那天有大风。我们飞到台东,从台东上船。在大风大浪中,我们将白阳先生的骨灰撒在绿岛和台东之间的海域,他在那里服刑10年。那时,我突然想起白阳曾经给我们题过字:“回到大陆真好!“我想把他的一包骨灰带回大陆,并真正落到地上。白阳先生来自河南。如果他把骨灰带回来,在河南安排一个墓地不是一件好事吗?我们内地的人也可以有机会经常记得他。”周明说。 在白阳亲戚的一致同意下,白阳的女儿崔玉生将一包骨灰带回大陆。后来,在河南省作协副主席郑的帮助下,上海企业家葛找到了和易华。他们在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区开设了一个名为“福寿花园”的公墓。在与郑交涉后,经向有关方面请示和汇报,他也同意将骨灰安放在该墓地。傅河南分公司不仅免费提供了部分土地,还为白阳铸造了一个形象。 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晓明教授认为,白洋所提出的“做一个现代文明人”的理念是对其生活的一种非常直接的体验,其世俗批判的特点也在这里得到体现。白阳不仅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民间知识分子,也是具有现代标准的世俗平民知识分子。他看到了根深蒂固的文化疾病。只有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塑造人性,中华文明才能真正具有现代标准。 他指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像白洋所做的那样勤奋地观察社会现实,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谈论当前的现实。他不仅扫除了那些陈规陋习,还为公民社会创造了一个新的生存空间。 2005年以来,人民文学出版社与白阳先生合作,先后出版了《柏杨全集》 《中国人史纲青少年版》等一系列作品。白阳的原创作品已全部集中在大陆出版。值此白洋诞辰100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36卷本的《《资治通鉴》》,应出版社的邀请,周明和陈晓明通过网络直播与读者分享了这本书。 白夫人向华还特意录制了一段小视频,并发送给出版社。她在视频中说:“当进入他的书房时,门上有三个数字,297,这是他在监狱时的数字,(这意味着他)视写作为忏悔。”(结束) [编辑:江余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西夏“镀金铜牛”千年国宝“云”绽放
- 下一篇:中国的非遗产“流行病”与“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