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浩博国际手机版|瑞昌之窗|瑞昌新闻网移动版1

主页 > 文娱 >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概述

更新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概述

【网文问切】  

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使中国故事、中国声音进入海外读者的日常生活,不仅更新了海外读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认知,影响他们的阅读和审美习惯,而且建构起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想象共同体,启发他们开始本土化的网络文学创作

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成为热门话题。然而,在这个话题上,报道是最受关注的,但批评和分析相对较少,尤其是对海外读者而言。事实上,随着各类海外翻译、创作和阅读平台的建立,许多海外读者以这些平台和论坛为“阵地”,跟进某部中文网络文学作品,将个人阅读与公众讨论相结合,或干脆什么也不说,或干脆回应,或创设话题,或深入参与、阅读、讨论、赞助、督促翻译、制作和传播等。在实现对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本土化阅读和解读的同时,他们建立了一个海外文学追求者群体,这也成为中国文学海外有效传播的有力证明。

在交流的语境中接受中国网络文学作品

交际阅读是海外华人的主要特征。交际阅读是指基于网络文学读者、译者和作者的“现在”和“现在”交际场的接受活动。它取决于作品所在的网站和论坛,包括三对关系:“读者-译者”、“读者-读者”和“读者-作者”。

在“读者-译者”方面,读者阅读译者的翻译作品,或指出译者的错误,或表扬译者,或捐款,从而形成一定的交流和推广。

在“读者-读者”方面,不同的读者在网上发帖交流阅读经验,如互称“道之友”,解答阅读问题,推荐阅读书籍等。这样阅读就“不再孤独”。

在“读者-作者”方面,具体的交流方式是“远距离”对话,作者以缺席的方式参与交流。据报道,2014年,美国年轻人凯文·卡扎德对爱情感到失望和沮丧。他不想出去见人。他整天呆在家里,给自己下药。一天,他在网上看卡通,看到有人推荐中国的奇幻小说《盘龙》。这是中国网络小说家“我吃西红柿”的代表作,由美国网民“任我行”自发翻译成英文,并在网上连载。它极大地打开了许多英语读者的眼睛。凯文·卡扎德随意点击了小说的链接,结果是“完全被吸引住了”。六个月后,因为沉迷于中国网络小说,他完全放弃了可卡因。“我吃西红柿”听到这个故事时傻眼了。“许多读者还说,读完这部小说后,他们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并努力实现某种事业。我认为他们在吓唬我。”

还有一个“直接”对话,读者和作者可以即时读写互动。许多海外读者讨论世界背景、语言使用、叙事方法等。某中文网上文学作品的以下帖子,从而督促作者更加注重语言表达,不断完善作品的细节。对

对中国网络文学进行本土化解读

的本地化解释是接受海外学者的主要方式。具体来说,朱文祖对中国网络文学的阅读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基于本土经验的主动参与、对话和阐释,从而使接受打上了自己的文化烙印和审美特征。

当海外读者阅读中国网络作家“天蚕土豆”《斗破苍穹》的作品时,由于缺乏对中国文化的常识,很难理解“吵架”的概念。因此,为了便于理解,他们把“气”翻译并嫁接到西方的“力”中,称之为“好争吵的”炼金术士,把“战士”在培养等级划分中称为“战斗教官”,把“战斗精神”称为“战斗精神”,等等。

也许这种理解属于“西方阐释和中国阐释”,未能抓住作品背后的中国文化精髓,但从接受的角度来看,这确实便于读者理解作品。这是海外读者以“本土”方式解读中国文化的结果。它凸显了海外读者接受和理解中国文化的意图,也可以视为中国网络文学传播的深化。

对中国网络文学故事“着迷”

与当地接受度相关的是愉悦沉浸。如果说交际阅读是海外读者接受中国网络文学的外在行为特征,那么愉悦沉浸则是其普遍的内在审美诉求。

在海外作家的叙述中,他们经常用“上瘾”、“痴迷”、“兴奋”和“享受”等词来描述自己的阅读状态。对这些作家来说,中国网络小说以一种开放的方式呈现了原始地域和文化所覆盖的世界,向他们展示了熟悉和陌生的文化、经历和可能性。这些小说呈现出不同的叙述和经历,属于象征性的综合戏剧,成为他们满足精神需求和证明自我的有效方式。

因此,他们常常陶醉于中国网络文学世界的建构和叙述,爱上作品中的各种故事场景,从而“几乎每天都在阅读中国网络小说”。这种阅读体验不仅充分展示了中西方读者在阅读品味上的某些相似之处,也传达了网络文学在海外传播中的良好接受效果。

出现“中国网络文学+”的新现象

当普通读者演变成网络写作的粉丝时,当普通阅读群体转向写作的追随者时,这个群体就有了“生产力”,他们会产生自己的文本。如果将传播的原创网络文学作品视为一种文化资源,无数的“中国网络文学”文本将由此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海外作家积极参与作品意义的传播,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认同操作,构建文化想象共同体,并对其进行“行动”,从而增强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影响力和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中国文化的科普、讨论和认知文本。中国网络文学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作品中的文化内容不仅让海外读者如坠云雾中,也让他们着迷。为了让更多的海外读者了解中国网络文学作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许多作家自发建立了中国文化网络社区,编制了阅读中国网络文学常用的成语和术语清单,并回答了各种问题,从而产生了不同类型的中国文化科普、讨论和认知文本。

例如,有人设立了“道的基本知识”一节,对如何理解“道是什么”、“道生一,生二”以及如何判断“太极生二,二生四象”作了更详细的解释。在阅读了解释之后,一些读者主动表达了他们的观点,说"太极八卦图中的黑点代表弱阳,白点代表弱阴"等等。像这样关于科普和中国文化的讨论还有很多。它们的出现是由于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和阅读,并由于不同类型受众的交流和碰撞而被赋予了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它更新了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激发了他们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欲望。他们努力克服阅读障碍,是海外作家的代表性作品。

还有另一种模仿和创造的网络文学。在媒体革命的时代,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两者的立场往往是可以互换的。在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过程中,许多追随者不仅是读者、爱好者,也是创造者和传播者。

例如,海外读者创作了一部网络文学作品《硬核:气世界》,以中国江西省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系列来自世界各地的考生参加“齐世界”实验项目的故事,发展了“齐”的操作技巧,从而试图解释对“齐”的理解。作品融合了网络文学创作中的幻想、冒险、游戏“无限流动”等元素,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网络文学的一种致敬。

对于这种模仿性和创造性的网络文学作品,在启典发起的“起点国际”中,“有12000多名海外作者和19000多部英文原著”。一些海外翻译网站推出了原创版块,拥有几十部在海外有很大影响力的在线文学作品。这表明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正走向“深度阅读”和“深度传播”。

另一种类型是为中国生产意愿和行为文本。这是b

例如,美国男孩凯文·卡扎德酷爱阅读,他喜欢《盘龙》,左臂上有一条黑龙。而黑龙则是《盘龙》改造后的英雄林雷。一位法国读者在阅读了中国网络武侠小说后,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在中国学习武术,“决心利用这次旅行来思考和实践我的道,提高我的身体素质”。这种现象在海外学者的阅读中不断出现。他们情感丰富,具有“召唤性”,不断吸引海外读者加入。有些文本如

初步形成海外“追文共同体”

可能有不同的生产主题,不同的传播和生产模式,以及不同的内容,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是基于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的事实,依赖于译者、读者、作者、翻译网站和交流论坛,并且是他们的情感、美学和欲望的投射。从某种程度上说,一部从翻译到传播再到阅读和文本制作的作品不仅包含了译者和文本追求者的希望、兴奋和失落,还包含了文本追求者、网站编辑和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与讨论、情感互动和共同参与,成为他们确认文化身份的有效途径。如果社区是一个具有共同事物、共同身份和心理反应的感官群体,那么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文学追求社区”。

虽然这个社区的成员根据不同的作品和类型呈现出分层和分组的现状,成员的规模和数量不同,但他们都可以“通过幻想发出共同的认同”和“通过想象链形成共同的文化”,以促进分层认同和社区意识的形成。然而,当大量的网络文学社区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社区场域,从而在不同的社区成员之间形成接触和激荡,相互接近和信任,为作家提供共享的逻辑、认知和信息,最终在个人或群体心理中建构想象的现实。

这样,阅读中国网络文学形成的每一种类型的社区都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构建了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和接受的外部形象,也为网络文学的深入传播创造了条件,为高质量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使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进入了海外读者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更新了海外读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理解,影响了他们的阅读和审美习惯,还构建了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想象社区,激发了他们开始本土化的网络文学创作,激发了他们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欲望。

目前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在版权、翻译与引进、传播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也是近年来网络文学多次成为文学界热门话题的重要原因。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中国文化必将在新时代产生越来越广泛的世界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网络文学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目前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作者:周冰,系西南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四川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