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浩博国际手机版|瑞昌之窗|瑞昌新闻网移动版1

主页 > 文娱 >

不应夸大传统汉字的文化内涵

去年这个时候,有一个《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久前,教育部在官方网站上作出公开回应,提出“学校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但在中小学文言文阅读和书法教育中,将涉及汉字教育的相关内容”。

事实上,汉字的简化字自古以来就存在,相关的工作在各个朝代都做过,而且更受人们的欢迎。众所周知,在汉字自身的演变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隶书”,即从篆书到隶书,这使得字体更加简单、规范、方正。因此,隶书又被称为“篆书的敏捷性”。一般来说,汉字的简化主要是为了实用,便于学习、识别、推广、推广和交流。应该明确的是,简化字不是随意简化的,而是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系统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然而,有人会说汉字的简化破坏了传统,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会出现“简单损义”、“损害汉字的艺术美和规律性”等问题。不可否认,这些情况确实存在。毕竟,一些传统的汉字比简化的汉字在发音、形式和意义上更丰富、更有内涵。此外,古代还有“六书”之说,包括造字法和用字法。也就是说,在汉字本身的发展体系中,有一些与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有关的法律法规,我们应该尊重甚至发扬光大。但是,如果放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大文化和传播体系中,从时代背景和传播研究的角度来看,过分强调这部分汉字的含义多少有些不合适。

很多人总是用“无爱无心,故乡无郎”来反驳,甚至直接把现代社会的一些不健康的趋势归咎于汉字简化的后果,这并不太牵强。我们不能夸大繁体字的某些功能,放大它们的某些功能和意义,或者做一厢情愿的理解。否则,它也是对传统文化肤浅理解的体现。

古人创造这些汉字时,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这更多的是基于生活环境、语言表达习惯等。那时,也便于交流、记录、传播和理解。然而,社会在发展,尤其是目前,历史背景,生活环境,沟通方式等。变化很大。首先,如果我们只从表意文字的角度来理解汉字,必然会偏离汉字构形的事实,因为有许多简体字是从形声字甚至草书等其他方面转换过来的。

其次,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和重视一些传统汉字的原始和表面的字形意义,而不能用发展的观点来更灵活、更深刻和深刻地解释我们真正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文化的更重要的部分,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时代的悲哀和对传统的误读。

文字,尤其是传统的汉字,并不等同于文化。这是两个概念,不能混淆。文本只是记录和传递文化信息的工具。不是说掌握文字和传统汉字就意味着掌握文化和理解传统的精髓。现实中有很多知识,即使是经常书写和使用传统汉字的人也可能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此外,还必须明白,正如教育部在答复中所说,如果没有古代汉语和文化的专门知识,即使知道传统汉字,也无法理解古典诗歌、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起源。因此,我们不能过分扩大传统汉字的文化负荷,就像五四时期的一些“激进”人士不能草率地拒绝汉字一样,也不能过分夸大汉字的文化负荷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