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浩博国际手机版|瑞昌之窗|瑞昌新闻网移动版1

主页 > 文娱 >

古代中国人是如何对付瘟疫的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向我们讲述了《历史视角看瘟疫》课程中古代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瘟疫的。

中国古代最早的传染性瘟疫是什么时候?我们现在没有办法证明这一点。然而,中国最早的文字,即殷墟甲骨铭文,已经记载了“虫”、“法”、“疟”、“病年”等字样。尤其是“瘟疫”一词在古代汉字中的意思是瘟疫。这个词出现在《尚书》 《山海经》和《左传》,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鼠疫文字记录。然而,具体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瘟疫在现有的文本中没有记录。

东汉末年,中原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我们所能看到的关于这场瘟疫的文字记录是曹操的儿子,魏王曹丕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写的非常著名的信件。这封信包含在《昭明文选》中,标题为《与朝歌令吴质书》,写给朝鲜宋陵武陟。曹丕在这封信中说:“过去,疾病和流行病时有发生,许多亲属因此而死亡。徐、陈、英、刘去世了一段时间。痛苦是邪恶的。”徐、陈、应、刘是指建安七中的徐干、陈林、刘震,实际上建安七中有五人死于鼠疫。这说明瘟疫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曹丕想起多年的诗友都已凋零,心里非常难过。

另一个重要证据是曹植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说疫气》,它也描述了建安22年来鼠疫的流行情况。文章说:“建安二十二年后,瘟疫流行。每个家庭都遭受僵尸的痛苦。房间里哭的人很多。门关上了,人们都死了。人们被杀害了。瘟疫的受害者被鬼神杀死了。”曹植把瘟疫的起因归咎于鬼神,但他非常真实而全面地描述了当时瘟疫流行的恶果。

曹丕、曹植在文章中解释说,建安二十二年,即东汉末年,中原确实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

到了唐朝,瘟疫仍然频繁。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江东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死者过半”。唐代著名学者杜家和写了一篇名为《《吊道殣文》》的文章,描述了当时的悲剧:“忻州大旱,三吴饥,人吃人。明年的疫情将会导致死亡17或18人,城墙和城市空无一人。幸存者将没有食物,死者将没有棺材来哀悼。”据说那年因为干旱,人们吃人。第二年,另一场大瘟疫袭击了这座城市。死于疾病的人数达到了70%到80%。整个城市是空的。活着的人没有食物,死去的人没有棺材可以埋葬。

这些瘟疫造成的悲剧,宋、元、明、清都有记载,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那么,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处理各种瘟疫的?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他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方法来对付瘟疫。

第一种方法是药物治疗。例如,东汉末年,瘟疫流行时,当时著名的医学专家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下了一部杰作《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鼻祖。这本书记录了大量治疗鼠疫的有效处方。这些药物处方的价值在于它们中的许多都是经过验证的处方。所谓处方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可靠而有效的医疗处方。因此,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许多方剂至今仍受到中医学者的推崇,张仲景也被后人尊为“医圣”。明代的李时珍、清代的叶、晚清的吴唐,都是中国历史上治疗鼠疫的名医。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免疫来治疗鼠疫。这主要是指天花。天花是一种古老的瘟疫,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从960年到1567年,中医发明了人类痘疫苗。所谓的天花疫苗是利用天花病人身上的病毒轻微感染没有患过天花的健康人,从而产生

第三种方法是隔离传染源。中国古代的医生早就认识到这一点。鼠疫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因此尽快发现和隔离传染性病人是非常必要的。从汉朝开始,古人就用隔离病人的方法来防止瘟疫的传播。即使在古代战争中,军队中生病的士兵也是孤立的。实践证明,这种隔离病人的方法非常有效。

除了上述三种方法之外,古人还积极改善公共卫生以防止瘟疫的传播。这些防治鼠疫的有效方法是我们今天的宝贵财富。

总而言之,瘟疫的出现和传播是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的一种现象。人类的历史就是我们不断与瘟疫和流行病作斗争的历史。因此,在这个新的皇冠病毒猖獗的特殊时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甚至增加了我们的信心和决心,人类最终将战胜流行病传染病。王立群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