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对每一座古宅的精确保护修复和保留的故事
时间:2020-03-25 11:03 来源:未知 作者:黄钰涵 点击:次
福州创新管理机制,精准保护修复 留住每一座古厝的故事(解码·文物保护利用) 本报记者钟子伟 核心阅读 2200多年来,福州留下了许多细节丰富的古宅。福州通过对历史建筑的普查,摸清了家庭背景,因地制宜地对古民居进行保护和修复,使古民居既保留了文化记忆,又融入了现代生活。 现在,福州已经启动了新一轮的古民居保护和推广。随着保护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城市老房子和老街呈现出新的光彩。 自从福州建起自己的城市,2200多年来留下了许多细节丰富的古宅。老房子记录着历史,承载着乡愁,镌刻着福州独特的文化基因。 从3月12日起,福州市鼓楼区率先实施“古民居长效机制”,对区级古民居、街镇级古民居、社区级古民居和责任单位实施四级保护管理机制,确保古民居保护有专门负责人、监督措施、考核办法和长效机制。以今年将在这里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为契机,福州市启动了新一轮的古民居保护和推广活动。越来越多的古宅焕发出新的光彩,从发现家庭背景到激活和保护它们。 找出家庭背景,准确修复,并保留文化特征。 民国时期的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屋檐飞起,白墙灰瓦,几栋民居历经百年风雨,终于得以复兴。从2019年7月开工到9月27日开业,几栋古宅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像以前一样得到了修复。其中,陈奇的房子还被改造成了新的宇泰村博物馆。 推开陈奇家的门,可以看到建新镇的往昔生活。盆景、漆器、茉莉花和梳子是该镇的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它们在这里通过图片、图片和实物展示,令人印象深刻。在博物馆里漫步,小镇的场景变化、历史演变和地方特色都在眼前。“这是福州的第一个乡村博物馆,后院已经被改造成了一个乡村图书馆。数百名学生每周都来这里阅读和学习。”村博物馆技术总监、福建省博物馆副馆长龚自豪地介绍说。如今,建新宇泰村博物馆已成为苍山区的又一文化地标。 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2006年以来,已分4批认定并公布了654座历史建筑和优秀现代建筑。"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每座古宅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主任杨勇说。因此,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应因地制宜,尊重历史。既要保留文化的形式,又要保留文化的精髓,以避免“千人一面”而失去其特色。福州不断提高自己的先进水平,用“刺绣”保护古民居。 准确的修复始于找出家庭背景。2017年,福州被列为全国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试点城市之一。福州是全省第一个开展历史建筑普查的城市,初步形成了全市历史建筑普查数据库。 科学技术有助于使古宅保护更加准确和有效。2018年,福州名城保护管理平台系统(一期)项目启动,建设规模覆盖全市中心城区2769平方公里。通过福州名城资源数据的信息化,实现了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家庭背景更加清晰。 电影保护,激活和利用,融入现代生活 “谁知道只有五柳是放松的客人,但他们住在三条小巷和七条小巷。”如果你正在寻找福州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当之无愧。位于福州市中心,有三条小巷和七条小巷,以南面的后街为中轴线,由东向西平行排列的十条小巷。小巷相互连接 三坊七巷的保护和改造始终注重充分挖掘文化内涵。自2005年9月以来,大量专家深入三坊七巷进行大规模调查。2007年,三坊七巷保护修复搬迁全面启动,按照“以旧补旧,保持胡同整体格局、风貌不变”的原则和“渐进、微流通、小规模、不间断”的步骤组织实施。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世博园成为三坊七巷改造后的第一批居民。“老屋晒老手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模式极具吸引力. 从厚重的历史中走出来,三坊七巷现在有了新的定位:展示福建首都文化的“城市接待厅”。在使用中保护,在保护中使用福州三坊七巷保护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升介绍,三坊七巷秉承动态保护理念,在延续历史建筑原有功能的基础上,逐步为福州传统文化开辟展示中心、交流平台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融入现代生活,成为福建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典范。 "目前,提高整体版式质量是地区工作的重点."林升表示,通过增加休闲度假和文化创意产品的供应,提升街区文化商业产品的精致化和特色化,三坊七巷正在全力打造文化休闲旅游品牌,连续多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 2019年11月,《福州市新一轮古厝保护提升工作方案》。以三坊七巷为代表的福州15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在2020年春节前得到了精心规划、保护、修复和开放。51条传统老街小巷的保护和改造全面完成,体现了一个承载旧城记忆、具有时尚活力的街巷空间。"激活和利用是最强有力的保护."杨勇说:“要继承福建的历史和文化,我们不仅要让老房子活着,还要让它们活着。”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陆周多次来福州,参与了三坊七巷、五台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他说,从三坊七巷保护到15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福州已经从单体建筑升级到地块保护,许多文化遗产的整体氛围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社会参与与人才建设形成合力 “要动员各种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就要拉近福州历史文化与公众的距离,充分挖掘贴近市民日常生活的文化遗产线索,让城市历史文化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在今年福建省两会期间,九三学社福建省委常委《关于加强福州历史文化特色展示的建议》表示。如何使老房子受欢迎?如何激发社会力量,形成保护力量?福州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 清朝末年,有五个商业港口。福州的烟台山曾经有17个领事馆或机构,有许多外国公司。时代的照相机已经换了,现在这里的门是开着的,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角落。在烟台山的南麓,有一座三层的西式建筑,叫做林森住宅,每个周末都会吸引无数的读者。这个曾经沉寂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非常热闹。原来,2015年底,它作为福州第一个全公共图书室开放,免费向公众开放,并定期举办讲座、绘画、手工艺等亲子互动活动,受到了广泛好评。 在古建筑保护人才建设方面,自2016年以来,福州市已连续四年对工匠进行木工、泥塑、砖石等古建筑修复技术的培训。国内专家学者应邀为学员授课,共有215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