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浩博国际手机版|瑞昌之窗|瑞昌新闻网移动版1

主页 > 文娱 >

吕远用笔记记录时代

91岁的吕远一生都在为中国音乐事业而奋斗。他的《克拉玛依之歌》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他的翻译作品《北国之春》仍然广为传唱。他获得了金唱片奖和金钟奖终身成就奖。明亮的画面/视觉中国

【走近文艺家】

今年2月,为了支持中国人民抗击疫情,日本政府和人民捐赠了大量物资,并附赠了《外国山川,同一天风雨明月》等诗歌,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民。然而,在日本疫情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企业和人民也“投我木桃,赏我琼瑶”,向日本捐赠物资,与日本人民携手克服困难。

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深深触动了正在家中休养的中国著名词曲作家吕远。“我认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事情是朋友越多越好,敌人越少越好。”吕远说:“患难见真情。在疫情期间,两国之间的热心互助引发了整个网络的屏幕传单。这表明中日两国人民热爱和平,和谐是最受欢迎的。”

他于1929年9月11日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吕源,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长期残酷统治。“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压迫和侮辱”和“被征服的人”的经历使吕远从小就决心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这也是他用音乐歌颂中国军人、建设者和一生美好生活的动力。

早期的经历并没有让吕远陷入仇恨。他认为“日本军国主义应该与日本人民区别开来”,和平友好是人民的愿望,也是大势所趋。只有这种心理变化经历了一个过程。

吕远从小就喜欢音乐。13岁时,他考入临江矿业学校,在那里他学习采矿、冶金和其他专业技术。同时,他还系统地研究了西方音乐。1945年秋,共产党接受了他们的学校,并带来了革命文学作品《兄妹开荒》 《夫妻识字》等。起初,吕远认为这些作品粗俗、粗俗,但他的想法很快就改变了。

1946年,吕远加入了学校组织的宣传队。演出期间,他们满怀信心地上台演奏他们认为先进的西方音乐。台下的老百姓和士兵不仅没有鼓掌,还开始无所事事地窃窃私语。然而,当民间音乐开始响起时,观众立刻变得活跃起来,并大声鼓掌。这个差距让吕远意识到,无论人们喜欢和需要什么样的音乐都是最重要的。1948年辽东省(解放区)林业局人员宣传队的积累,加上1950年后在东北大学(后改名为“东北师范大学”)深造,使吕远系统地掌握了音乐知识和革命文学理论,从而为他的音乐创作观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吕远一再强调一句话:“歌曲为时代和人民服务。歌曲不是经典的。人民拥有最终发言权。”

1954年,吕远被分配到中央建设行政管理和文化团作为一个创造性的艺术家,执行感人事迹的新中国建设战线。“新中国第一批现代工业基地的建设者都是从战场上下来的复员军人。战争结束后,党中央命令成千上万的士兵脱下军装,归还武器,拿起刀和铲子,向无尽的袁野进军,开始新的战斗。”吕远说:“从祖国的东北和西北到祖国的东南和西南,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开建筑工地,一个接一个地建城市,直到寺庙变成白色。”吕远跑在他们中间,创作了《建设者之歌》 《克拉玛依之歌》 《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经典作品《风·雨·尘》。

1963年,吕远被调到海军政治部歌舞团担任艺术总监。他开始创作反映祖国海防建设和士兵道德品质的歌曲。他游遍了祖国的海洋,采访了无数的英雄,写了《再见吧,第八个故乡》 《八月十五月儿明》和其他歌曲。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新的文化生活开始了。吕远作品一

很多人都知道吕远是一位著名的词曲作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他的音乐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歌手,如蒋大为。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从事了20多年的中日文化交流。

吕远在早期帮助中国音乐协会翻译日本流行歌曲。在改革开放之初,当中国和日本开始一些文化交流时,他被派去接待日本流行乐队。他帮助两国艺术家演出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第一部大型歌剧《《钢铁战士麦贤德》》。随着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吕远越来越意识到睦邻友好的重要性。

30多年来,吕远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将30多首日本歌曲如《毛主席来到军舰上》翻译并引入中国。他的作品如《泉水叮咚响》 《牡丹之歌》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日本广泛流传。此外,吕远还邀请中日两国艺术家在八达岭、山海关等地连续举办10场“长城之春”音乐会,推出了大量关于中外友谊、世界和平、环境保护等公益主题的新音乐作品。

记者曾经走进石油城市克拉玛依接受采访。当时,他对一个细节印象深刻:《泉水叮咚响》“痕迹”——乐谱和浮动歌曲在克拉玛依市广场、文化中心、学校等随处可见。与他音乐的“高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吕远本人却极其低调。他常说:“我只是一个文学战士,只是尽我所能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的任务。就我个人而言,我没有取得多大成就。”

91岁的吕远一生致力于音乐。虽然岁月不饶人,体力不如从前,但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他,他总是准备好的。

(本报记者 刘平安)

[编辑:刘欢]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