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浩博国际手机版|瑞昌之窗|瑞昌新闻网移动版1

主页 > 文娱 >

诗人刘章创作的启示

"我是诗,诗是我,诗是我的生命."

刘章创作的启示

2月20日,诗人刘璋病逝于石家庄,在文坛,尤其是诗坛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回忆。这令人深思:他的创作留下了什么灵感?

刘章是一个农民。高中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从事农业工作。他在小学上课,在山上放羊。他还担任会计和该旅的副大队长。除了他的作品,他还在《诗刊》等刊物上不断写作和发表大量诗歌,并发表了40多首诗歌。他的《北山恋》获得了第一个国家新诗奖,这首诗《牧场上》被广泛阅读。是这样一个真正的农民,为什么他能在新乡土诗人群体中占据突出的地位?

刘章的创作过程深刻地揭示了“生命是创作之源”的真理。他住的上庄是燕山深处的一个偏远山村。在这里,他努力工作,“锄草,砍柴,挖坑,白天黑汗和白流离开家。”即使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也“关心用汗水浇灌的好庄稼”,所以在他的诗中“有那些来自他骨骼和肉体的元素”。他以香香为创作背景,从山中挖掘真善美,创作了大量富有生活气息的诗歌。成名后,他没有离开山村,而是听取了田野的意见,在农村呆了几十年,始终“乡音不变”,“诗不褪色”。他相信“我家乡的泉水是喂养我的牛奶”。要使作品“不失去泥土的味道,不失去岩石的声音”,就必须深化和融入生活。因此,他的诗就像山中流淌的泉水,清澈而甜美,承载着山的本质和美。像山里的花和草一样,它美丽而优雅,有一种清新的乡村气息。可以说,刘璋的诗是生命的给予。

刘章的创作表明,爱是创作的动力。一个诗人必须有爱,爱能使诗歌有温度、热度、力量和高度。目前,一些诗歌是不人道的,不能温暖人们的心,因为诗人缺乏对生命和人的爱。刘章是一位热爱家乡的诗人。他有强烈的思乡和乡愁。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村民的热爱构成了他强烈的创造美的心理模式和审美心理结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通过他的爱的吸收和情感的灌注,变得摇曳多姿,变得神奇,变成了赞美村民的诗,或美化成赞美山村的诗。虽然他是中年后进入这座城市的,但他的审美眼光一直集中在香香上。他仍然如此依恋和痴迷于这个地方,因为它是他生活的家园和他精神的天堂。但在刘璋的诗歌中,他的故乡不仅仅是一个深山中的小山村,更是一个具有相当文化底蕴和审美风格的生存空间。村民不仅是他的衣食父母,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样,他的爱就不局限于某些狭隘的个人感情,而是上升到一种宽广而深沉的爱。他致力于为人民歌唱,用他的地方口音赞美祖国。“如果不改变当地的口音,我的诗不会褪色/唱高山流水,我将周游世界。”

刘璋沟通古今,深受中国诗歌艺术的影响和滋养,在近70年的创作实践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原因在于他不断的追求和创新。他追求诗歌的大众化和民族化,追求新诗与旧诗的结合。他从各种诗风中吸取营养,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开创了诗歌走向大众、繁荣和发展的新路。他长期致力于新诗和旧体诗的结合,即在古典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他将现代生动的语言融入诗歌,并将旧体诗的对偶和节奏融入诗歌。例如,《燕山歌》 《牧场上》继承了短而活泼的民谣的特点,充满了趣味和简单而深刻的词语。《山行》 《新绝句选》是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的成功运用。《湖光》具有交替的长周期和短周期,并且排列有序。它借鉴了宋词中松源的长短变化及其语言之美。《田园牧歌》元曲被引入诗中,简洁、明快、有节奏。《古句新题》集各种古典诗歌的特点于一体,融合了新诗的美、质、美,成为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歌。他的创作拓宽了诗歌的道路,增加了诗歌的魅力,使他的诗歌成为自己的诗歌,在当代诗坛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刘章,一位80岁的老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诗可以永存。他的“我是诗,诗是我,诗是我的生命”的创作态度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作者:杨 扬 杨立元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主编:田伯群]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