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清明节的民俗活动都发生在山东
时间:2020-04-02 17:03 来源:未知 作者:田博群 点击:次
清明节多项民俗活动与山东有缘 □郑学富 清明节期间,桃花和柳树都是绿色的,一切都恢复了。人们喜欢春游、放风筝、戴柳树和荡秋千。这些民间娱乐活动有些起源于山东,有些是山东祖先发明的。 墨子、鲁班是风筝的始祖 “草长莺飞二月,吹堤柳醉春烟;孩子们早早放学回来,正忙着在东风中放风筝。”清代诗人高定的《村居》描述了一群孩子在一个明媚的春天放风筝。 风筝,在古代被称为“风筝”,是由木头制成的,由墨子发明的。墨子是滕国(今山东滕州)人,古代思想家和科学家。《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墨子是一只木制的风筝,三年后成形,一天成名,一天失传。”墨子的学生、鲁国工匠鲁班,在墨子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根据《墨子·鲁问》,鲁班将竹子切成小块并弄平,然后用火烘烤并弯曲它,使它看起来像喜鹊,被称为“木喜鹊”,在空中飞行三天。这些是风筝最早的“版本”,可以说是风筝的来源。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人们开始用纸制作风筝,这被称为“风筝”。到了唐代,随着造纸工业的发展,民间用纸糊风筝的现象非常普遍,放风筝在清明节也很流行。那时,一些人在风筝上安装了弦和笛子,当飞行时,风会发出声音。其他人在风筝上安装灯笼或小彩灯。晚上,风筝就像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奇的灯”。 放风筝在宋代成为一种广泛的户外活动。《武林旧事》写道:“桥上的年轻人与风筝竞争,互相引诱,互相拉扯,互相割伤,切断线是消极的。”到了明清时期,风筝在尺寸、样式、打结技术、装饰和飞行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超过了上一代。那时候,文人墨客亲自扎风筝、画风筝。除了放风筝之外,他们还会给亲戚朋友送礼,认为这是一项非常优雅的活动。 根据古人的说法,放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摆脱厄运的方式。因此,当放风筝时,许多人会在风筝上写下他们的症状。当风筝飞得很高时,他们会切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走,这意味着所有的疾病和厄运都已经远离他们了。这种习俗在民间也被称为“打破鹞”。 山东潍坊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独具地方特色。杨家埠位于潍坊市以东30英里,是中国三大年画产地之一,这里“家家都能染墨,家家都能浅绿”。潍坊风筝吸收了杨家埠木版年画和绘画的技巧。它们在装订、粘贴、绘画和摆放方面都很出色,是普通玩具中的工艺品。潍坊被称为“风筝之都”。潍坊风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齐桓公将秋千传入中原 “街道上满是柳树和绿丝烟雾,描绘出一个晴朗的二月天。好消息是窗帘和树会移动,女孩们会在秋千上跳来跳去。”唐代诗人魏庄的《麟州寒食》描述了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 秋千最初被称为“钱球”。传说它是春秋时期居住在燕山地区的游牧山戎人创造的。起初它只是一根绳子,用双手抓住绳子摆动。公元前664年,起兵救阎,攻打山戎,把带回京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完善成一种游戏,后来传入中原,成为民间的清明节游戏。为了避免与“长寿”一词发生冲突,汉武帝将“长寿”一词改为“摇摆”。 秋千在南北朝时期很流行。《荆楚岁时记》记录道:“春天,一根长绳子挂在一棵大树上,一个穿着五颜六色衣服的女人和一位绅士坐在上面推绳子。这叫做荡秋千。”唐宋时期,荡秋千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游戏,并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济南女词人李清照曾在她的《《点绛唇》》中写道:“一挥而就,草菅人命。” 清明节荡秋千的主要是女人,尤其是闺房里的女人。因此,有一种说法是“女子清明节”。后来,荡秋千成了男人和女人的游戏。荡秋千是一种放松和有益的民间活动。民间传说荡秋千可以抵御各种疾病,驱除病毒。你挥得越高,你的生活就会越好。 在山东省胶东也有两种特殊的秋千:一种是旋转秋千,在这种秋千中,一根木桩栽在地上,一个转盘放在木桩上,四对麻绳系在转盘周围,木板放在一边,玩家坐在木板上,用踏板产生动力使它们旋转,从而使机器自动接地。第二个是纺车秋千,它的名字是因为它的形状像纺车,两端各坐着一个人,旁边有一个人帮忙移动,像风车一样旋转。 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 《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说:“欢公三月放春,观野。”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的这篇文章描述了齐桓公三月的乡村之旅。可以看出,春游齐桓公就是这样。 在清明节期间,春天回到了大地。在唐朝,清明节出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杜甫写了一首诗:“走在河上,回头看横幅”。孟浩然有一首“春草年年生长,二月三月步入青春”的圣歌。在宋代,踩清明节的习俗更为流行。在《管子·小问》,老兵孟描述道:“第三天寒食,清明节,结束了.田野就像一座城市。通常,杯子和盘子被列在芳香的树下或花园中,以此来说服对方付钱。京城的歌舞演员们覆盖了花园的亭子,黄昏时分到达。” 鲁南有句谚语,“清明节踏上绿草地,脚就不会痛”。清明节是女人最快乐的一天。穿着他们最好的服装,他们在绿色的田野里相遇,尽情享受。有一句民间歌谣说:“一步踩绿色,两步踩红色,三步踩小脚不疼”;“父亲和母亲都不允许跑出去。他们在清明节那天起得很早,蓝眼睛看起来很饱满。” 第一个记录“刘胡” 贾思勰,北魏宜都(今山东青州)人,曾任高阳县(今山东临淄)太守等职。他走访了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调查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回到家乡后,他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中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技知识,并写了一本综合性的农书《东京梦华录》,其中记载:“柳枝夺户,鬼不入屋。”可以看出,在魏晋时期有砍伐柳树的习俗。 在临沂、枣庄等地,有一句民间谚语:“清明节不种树,死了就变成狗。清明节不会被打断,但当你死了,你会变成一只鹰。”清明节是为了纪念“教人种田”的农业创始人神农。在清明节,人们把柳条放在门上,柳条放在头上,以防止鬼魂入侵。 在古代,有一句谚语说“榆树可以帮助缓解饥荒,柳树可以治疗疾病”。人们认为柳树可以辟邪,驱鬼,所以他们称维生素为“鬼木”。在安丘和其他地方,男孩在清明节拂晓回到地里,把柳枝和松枝折回来。家里的成年人一边鞭打房子里的树枝,一边警告蝎子:“今天是清明节,只爬墙,不蜇人。”然后,把树枝贴在大门框上,这样可以驱散毒素、邪恶和瘟疫。在山东南部,女孩在辫子上编柳条,而男孩把柳条编成草帽戴在头上,或者在狗脖子上做个陷阱,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避邪。 [主编:田伯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