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如何欣赏石头
时间:2020-04-08 17:04 来源:未知 作者:田博群 点击:次
璞石无光,岁月有情 以石比德,当下我们如何赏石 中国一直有欣赏和热爱石头的传统。古典园林建筑有“立石”,书房有“供石”。赏石是学者们永恒的时尚,体现了独特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早在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等文人就以爱石著称,米芾崇石的故事被后人广为传诵。中国人崇拜石头是因为他们的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美德编辑—— 石建邦 我曾经创作的两位收藏家,姜磊先生,是传统石材鉴赏的代表,经过几十年二十代人的心血积累而成。他的藏石品种繁多,外观各异,但都是从前人的老房子里传下来的,可以说是流传下来的。丁先生是中国古代石鉴赏研究的开创者,但近年来,他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大胆提出石鉴赏也要“前瞻性”的观点,对传统进行了抨击。这两位收藏家的收藏观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而且继承性也在增长。对我们来说,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可能是有益的。 底座里的上古遗风 “碣石是在东面观海的。水已经清了,山岛也不清了……” 这首流传千古的著名诗篇写于山东,可以说是人类赞美和崇拜石头的最好诠释。青岛的两代云轩大师蒋玉军和姜磊精心收藏的古典石,可以说是反映了这一传统。 蒋玉军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吴冠中为数不多的早期学生之一。谈到收藏古典石,姜先生说,这与他在书院的学习生活和与老先生们的交往有很大关系。20世纪80年代末,政府派代表团去美国学习和学习,并在纽约生活了很长时间。在业余时间,他走遍了各大美术馆和博物馆,渴望学习和欣赏国内外无数的艺术作品。这种海外经历促使江先生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中国的旧事物。 蒋先生收藏古典石。他坚持两个原则。首先,事情必须是完美的,而不是有缺陷的。第二,除了石头,必须有原始的旧转座子。这两者是不可或缺的。江先生只收集旧石头。这里所谓的“老”和“旧”指的是前人长期以来对它的演奏、欣赏和收藏,而不是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原石。新旧之间的区别就在这里。因此,置换转座子已经成为判断一颗石头是否古老的主要方法。我非常欣赏姜先生的两个收藏标准。对所有成功的收藏家来说,好的眼光和克制是不可或缺的。 云轩赏石的一个特点是种类繁多。除了常见的大量太湖、灵璧、石英之外,还有崂山石、青州石和一些不为人知的石种,需要专家进一步确认和考证。另一个主要特点是赏石转座子富于幻想,有苏、岳、景、陆四大类风格。苏佐是一个很好的整理者,而岳左则是一个华而不实的精致者。北京作品,或称宫殿作品,高贵而多彩。我留在的目的是为了那些以鲁为基地,粗笨而朴实的气氛,就像高古一样,让我大开眼界,江南地区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时尚。我们不妨在这里多说几句。 乍一看,我们开始把这种鲁风格误认为是山东工匠的粗制滥造,甚至有“偷工减料”的嫌疑,这是不能与苏越的精湛工艺相比的。然而,经过长时间的检查,我似乎意识到了一些事情。由于这些鲁左转座子大多模仿明式家具中的桌子样式,所以它们简单而活泼。我不禁想到山东的泰山是中国最受尊敬的山,也叫岱宗。说:“戴这一代人也是东方万物之源。这是一组山脉的长度。”历代帝王登上泰山向禅宗献祭,“表面上是为了祭天,实际上是为了告诉人民”,这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繁荣的象征。当我想到山东独特的泰山、石甘当和蓬莱仙境的崇拜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山东的山不是用来艺术欣赏的,或者说审美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它们具有崇拜的功能,是敬畏天地的崇拜对象。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对具有类似宗教意义的石头的崇拜,所以这些石头首先不是艺术品,它们的主要原意不是用来玩耍和欣赏,而是放在祭坛上,让人们尊敬和崇拜。因此,它们的转座子不需要向各个方向修饰。大公园不雕琢,也许这就是这些鲁座转座子的绝佳之处。 齐鲁一直是礼仪之邦。孔子和孟子已经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了,儒家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的心中。即使是这些古人留下的石头和转座子也能让我们触摸到远古时代的强大遗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好课题。 赏石也在不断尝新 丁先生是我国石鉴赏界的知名人士,对古典石鉴赏研究做出了许多开拓性的贡献。例如,他的一些作品,如《御园赏石》 (2000)和《中国古代赏石》 (2002)以及后来的《石盆雅趣》 (2010),在洛阳仍然很贵,在石材行业也很受欢迎。 丁先生是北京大学考古系的优等生。他一直是一个渴望学习和寻求知识的学者收藏家。他对许多种类的人工制品都有浓厚的兴趣,并有深入的研究。然而,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丁先生并不自满。多年来,他站在全球文化视野的高度,重新思考了中国石文化中一些最重要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1000多年来,我们的石头欣赏传统和审美习惯,尤其是石头形状的“纯粹自然”,不敢越界。即使石头的形状是人工修整的,也常常需要以“自然”为第一法则,刻意去除人类的痕迹,并试图让它“像自然一样”完美无缺。 这当然不是对或错,但为什么不改变它呢?“为什么‘人造’不能朝着‘不自然’的方向发展?为什么人们不能改变他们的美丽?为什么“人造”不能改变自然?当然,创造可以是一个老师,但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向自然学习”或者几千年来仍然停留在“向自然学习”呢? 这些问题困扰了他很多年,目前他找不到满意的答案。要欣赏这些石头,你必须“向前看”。路在哪里?尤其是丁先生在西方生活多年,对西方美术的发展历史有了很好的了解,特别是对罗丹、亨利·摩尔、赫普沃斯等雕塑大师的创作思想有了深刻的了解之后,他开始进一步问自己:“小说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写,音乐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写,戏剧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写,绘画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画。为什么我们不能改变我们欣赏石头的方式?” 事实胜于雄辩,只有作品才能证明一切。谈到具体的创作方法,丁先生是大胆而直白的。他用一把简单的“一刀”切割石头,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线面关系和空间结构,将石头从自然物转化为艺术物,从而赋予更多的精神内涵。这把刀很有意义。 《千年之石,只欠一刀》系列直接使用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石头,每块石头的大小从10厘米到60厘米不等,有各种姿势。其中有三颗太湖石、十五颗灵璧石和一颗罕见的黄灵璧。突破千年美学的桎梏,大胆地在这些石头上“操作”,不仅使它们形成不可预知的街区和空间关系,而且使作品本身宣告了现代与传统的决裂,充满了现代精神的光辉。 一刀取胜真的很难吗?我曾经问过丁先生。 丁老说,确实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何在开始时切割,什么角度和切口会是什么样子都是问题。此外,这块石头太重了,尽管工人们帮忙制作,但他们必须在整个过程中做出自己的决定和选择。在特定的切割和制造过程中,许多切割被打断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以说,其中一半以上是废品。后来,我逐渐获得了一些经验,也经常有一些惊喜。例如,最大的一块黄灵璧从外表上看开始显得普通。一旦它被砍掉,就发现里面有一个如此复杂和曲折的结构和块面关系。 从更大的角度来看,丁的作品让人联想起现代艺术史上杜尚的《尿壶》和意大利画家丰塔纳在画布上的锋利“刀”,这在当代文化艺术界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丁老从学者到艺术家的大胆“转折”,更多的是基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对中西文化异同的深刻理解,以及他的大胆创新精神,尤其令人钦佩。 [主编:田伯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