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分散为集中 短板为优势江西弃儿培育新模式
时间:2020-06-05 09:27 来源:未知 作者:[db:作者1] 点击:次
机构养育的儿童总数逐年下降,县级儿童福利机构服务能力不足。针对新时期孤儿抚养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2018年,江西省率先探索并实施了区域性孤儿机构改革。按照“就地出资、异地收养”的原则,我省将分散在各县区的儿童福利院抚养的弃儿转移到条件较好的设区市或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变分散的短板为集中优势,大大提高了弃儿抚养的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最近,民政部批准了在我省抚养孤儿的新模式,并在全国推广。 为了更好地为弃儿的生活创造条件,从2018年开始,我省将统筹全省资源,逐步推进高标准、高质量的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建设,不断提高弃儿的抚养、治疗、康复和教育能力,积极探索成年弃儿安置、弃儿心理咨询和孤残儿社会工作。到目前为止,我省已建立了18个区域性育儿机构,覆盖11个区市。 为了提高培养能力,该组织建立了各种目标责任规则、标准化程序以及评估和评价制度。吉安市冀州区社会福利中心建立了一个标准的婴儿护理程序,包括从孩子起床到夜间巡逻的26个步骤。每一步都有标准化的工作描述和要求。赣州儿童福利院建立了规范的育儿流程,护士遵循正确的育儿方式和生活习惯,建立了“一天流程”,每天测试儿童的生命体征和健康状况。在确保标准化的前提下,本组织还注重提高餐饮、卫生、护理等方面的标准,并通过实施“家庭式”育儿和家庭寄养,让更多的孤儿能够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在治疗方面,在基本医疗保险和“明天计划”的支持下,该机构的所有儿童都可以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和大病救助,并建立了从常规体检到大病治疗的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条件好、人员充足的机构也与医院外的医疗单位建立了合作机制。通过专业医疗或远程会诊,孤儿享受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大大增强。 为了使孤儿获得高效的康复训练服务,我省树立了“快乐康复”和“引导教育”的理念,将被动康复训练转变为被动康复和主动适应训练相结合。南昌、九江和上饶地区的儿童福利机构将语言、团结意识和引导教育结合起来。康复教师将社会因素融入儿童康复训练,包括再现生活场景,如开灯关灯、过马路、扔硬币等,使儿童在接受康复训练的同时接受社会教育。宜春市周远区社会福利院与当地红十字会医院合作,建立了康复医院,设有感觉训练室、音乐治疗室、情景模拟室等。对于那些有望重返社会的儿童,各种机构也重视培养儿童在自我照顾、认知行为和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通过康复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形成对儿童康复训练的有效监督。 为了提高特殊教育的能力,资源充足的儿童福利机构积极购买教学设施和设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