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浩博国际手机版|瑞昌之窗|瑞昌新闻网移动版1

主页 > 国内 >

归侨与中缅边境傣医:徒步穿越两国的“鲍波”保

中新社德宏6月7日电穿着一件黄白色的衬衫,腰间系着一条粗线的旧裤子,卷起的双腿沾满了泥巴,脚上挂着拖鞋的鞋跟裂开了.要不是院子里摆满了草药,记者永远也不会知道吉由是个医生。

[标签:标题]

图为6月6日,药材检验仍在进行中。中国新闻社记者刘冉阳摄

吉纳亚尚义,70岁,住在云南省瑞丽市孟板来村。村子的东南部是缅甸的木街区。随着中缅建交70周年的临近,记者近日踏上中缅边境,听到一位归国华侨戴医生守护两国“双波”健康的故事。

“我爸爸只会说戴,不会说中文。当他遇到来自北京和上海等地的病人时,我就是翻译。”据长女吴佳说,吉永嘉说。现年38岁的将是其父戴医学的继承人。

“我家是传统的戴医学家庭。祖父和祖父是军医。父亲继承了祖父的医术。”

[标签:标题]

图为6月6日,吉内亚(左)视察新获得的药材。中国新闻社记者刘冉阳摄

1946年,吉内亚出生在瑞丽市弄岛镇。当时,中国和缅甸之间的边界尚未划定。按照傣族的传统习俗,男孩子们必须穿长袍去寺庙学习和生活。小时候,吉纳亚住在缅甸南坎的一座佛教寺庙里。

30岁时,吉纳亚继承了父亲的工作,拯救了人们的生命。由于他高超的医术,边境地区的病人都找他看病。后来,缅甸的南坎医院也请他坐下。

"我父亲不仅精通傣医药,还能背诵佛经."吴佳说,1990年,瑞丽的妹妹香香村缺少医生和懂佛经的人。当孟班来村的村长得知缅甸的南坎有一位著名的医生时,他邀请他回去看看周围的村民。

那一年,贾才五七岁。她清楚地记得孟半谷村开着一辆五菱拖拉机,敲锣打鼓地带着家人回中国。"当我们到达边境时,村民们站在两边,双手合十欢迎我们。"

回到中国后,村里分配了一块土地,建了一座茅草房,吉纳亚在那里接待病人。

[标签:标题]

照片显示,6月6日,吉永还拿着他刚拿到的药。中国新闻社记者刘冉阳摄

傣医药是中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藏、蒙、维、傣)。201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系统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吴佳告诉记者,戴医生通过感觉全身的脉搏来寻找病因,并配合草药和按摩疗法。"有时他们给病人读一些经文,祈求灾难的消除。"

在正常年份,每天大约有100人入院。今年,由于预防和控制了新的冠状肺炎疫情,不可能进入缅甸的山林采集药材。家庭中储存的一些药材很少,最近每天只有20名患者入院。

约期仍受小佛影响,性格善良简单,来中国看病的病人,无论什么病,加上服用20天的药,只收取150元(人民币,下同)的医疗费;对于缅甸病人,只收60元。

“缅甸边境地区发展落后,缺乏医疗保健和药品,村民收入低。父亲经常给予免费医疗。”吴佳告诉记者,他的父亲还免费治疗中国士兵、僧侣和孤儿。

如果患者病情突然发作,他或她将背着药箱,前往距离方圆20公里的中缅边境地区。

经过近50年的医疗实践,只建成了两座普通的小建筑,丽芙

吉永嘉从仰光向记者翻译道:“胞族”在缅甸语中是指一位同胞的兄弟。从这里的边界线上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是同一个国家的兄弟。保护中缅“双波”健康,就是保护中缅友谊。他一生教了20多名中国和缅甸的弟子,还希望向更多中国和缅甸的年轻人传授傣医药技能。(苗超,姚)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