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浩博国际手机版|瑞昌之窗|瑞昌新闻网移动版1

主页 > 时评 >

“有钱再回家”不是孩子不上进而是父母不懂爱

  广东中山市初一学生小杰在离家出走20多个小时后,在广州一车站被民警找到。小杰表示不是因为学业压力而离开,而是因父母曾经讲过“我们这个年纪已经开始打工了”。学习不好的他“不想再浪费父母的钱,想出去打工。”他还让父母不要找自己,称会回来的,但会在“我出名、有钱、富裕了以后。”(2月28日《南方都市报》)

  在一个财富时代,“有钱再回家”承载了许多人对向上社会流动的厚重期待。然而,稚嫩的孩子试图辍学打工,这样的“有钱再回家”显然是一种失范行为。回家原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小杰却不愿意回家;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当,让小杰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与关心;价值认同的迷失与错位,让小杰选择了离家出走。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喜欢现身说法,试图用自己过往的经历来激励孩子。殊不知,“我们当初怎么样”如果运用不当,很容易适得其反。当孩子的成绩不够理想的时候,焦虑的父母就会想方设法鞭策孩子;“我们这个年纪已经开始打工了”原本是为了激励孩子,却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成为无能者和失败者,试图通过打工挣钱的方式来实现价值、证明自己。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青少年拥有父辈们难以比拟的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然而,这些孩子并没有活得我们想象得那么轻松、快乐。身不由己地被裹挟在应试教育的流水线上,他们有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补习班;不同社会阶层生存生态的鲜明反差,让渴望“争上游”的他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父母的“失陪”以及人口流动的加速,让他们承受着精神上的迷茫以及归属感、身份认同的缺失。有些时候,不是孩子们不听话、不懂事,而是父母不懂孩子、不懂教育。

  著名作家方方谈及她的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时说,“这是一个充满混沌意味的世道”,她指出当下年轻人所处的“世道”是“一切成功以发财、当官、出名为标准”。那些辛勤劳动而获得的平凡生活,却不被认为是成功的。尚未成年的小杰将“有钱再回家”作为价值坐标,是因为这样的成功能够带给他尊重、信任和社会认同——学习不好带给他的失落感和挫败感,在他的心理世界留下了阴影;只有实现衣锦还乡,他才能说服别人、证明自己。

  当学习不好的孩子看不到希望,只能用“退出”的方式寻找另一种人生突破的渠道。“有钱再回家”看似滑稽与荒诞,实际上却折射出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苍白以及父母教育方法的失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道路,父母的经历并不见得都适合做励志教育;父母只有提升对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遵循教育规律,孩子才能更好地健康成长。(杨朝清)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