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浩博国际手机版|瑞昌之窗|瑞昌新闻网移动版1

主页 > 时评 >

中医以师带徒国粹薪火相传

  据《山西青年报》报道,针对目前中医人才缺乏、传承的问题,山西将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推进师承教育制度化和常态化。闻此消息,为之欣慰。

  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科学。作为国粹的中医之学,博大精深,其每一种理论和每一个学说、乃至每一个病种的有效治疗,都经历了几千年的不断实践,重复检验,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现代中医学的系统理论。数千年来,师承教育模式对中医学术的延续、传承与发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产生了一代又一代“仁心仁德”、医术精湛的名医圣手。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中医药规模化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逐渐被各级中医药院校教育所取代。半个多世纪以来,各级中医药院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有力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院校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弊端。院校教育比较系统全面,但博而不精,重理论、轻实践,且不说迈出校门的中医药学子不会望闻问切,甚至到了研究生都不会号脉的比比皆是,即便是一些累年执教于中医院校的知名教师,也是讲台上侃侃而谈、头头是道,而面对临床病人却手足无措、一筹莫展。同时,看似规范化、标准化的院校教育,也使一些流传于民间的中医特色诊疗技艺逐渐淡化、濒临失传,独特的临床经验得不到传承,对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发扬产生了不良影响。而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的师承教育,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是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有效的传授方式。历史上,传承数代甚至数十代的中医世家不胜枚举,直到今天,活跃在民间的“草药郎中”,仍然是老百姓寻医问病的重要依靠力量。这些“草药郎中”不但凭借师傅或祖辈口传心授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原汁原味继承下来诊断技能,灵活有效地解决临床问题、解除病人疾苦,而且很好地传承了许多独特的经验、专长和一些隐性的临床知识、秘方以及膏、丸、散等药物的制造方法,特别是针灸、按摩、气功等中医传统的、独有的治疗技艺,通过师承相传得以传承弘扬,有的还不断创新,对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人之至贵,莫贵于生命。著名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曾讲:“我认为中医的生命在于学术,学术的根源来自临床,临床水平的检验在于疗效,而疗效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人才是当务之急。”中医药师承教育不仅是对院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传承发展中医学术的内在需要。相信这一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将激励更多有志于传承中医国粹的三晋学子发奋努力,为推进“健康山西”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朔风平)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