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贫问苦结“穷亲”—记2018年扶贫路上之点滴感
时间:2019-03-20 10:16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相信很多人都观看过2017年底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剧中望造了一个出场不多,但形象却贯穿全剧始终的老干部——陈岩石,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一个经历过战火洗礼和岁月磨炼的革命老同志。如果说是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廉政品格打动我们的话,我更为他质朴淡然、把贫困群众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的为民情怀而感动不已。 剧中有一个场景让我至今记忆优新,就是“一一六”事件发生当晚,当大风厂的员工面临着生存与毁灭的考量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也是唯一愿意对话的竟然是一个已经退体的“汉东第二检察院”检察长。老检察长站出来了,于是一夜之间,陈老成了英雄。这个英雄的背后支撑他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立足本职岗位的勤恳付出,是真正把一线群众的利益当成自已的利益来维护的坚定信念。陈老把大风厂的员工当成了自己人,大风厂的员工也把陈老当成了贴心人。 这就给我们当前如何开展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提供了很多借鉴意义。结合过去一年的精准扶贫工作,笔者谈谈个人扶贫路上的几点感受: 走“穷亲”,亮身份。结对帮扶,要想真正融入到帮扶对象中去,成为贫困户的贴心人,消除距离很重要。当前,在我们结对帮扶干都里,存在把自已摆在管理者的位置,或者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出现在贫图户面前的现象,没能真正俯下身子,把自己的结对帮扶对象当成自己人,更没有把帮扶贫困对象当成自己的“穷亲戚”。平时走访、慰问可能更多的是碍于任务,走的是过场。日子短了,贫困群众可能会因为所得到的点滴物资而欣喜;但时间长了,他们终究会认识到事情本来的面目。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自己的亲戚,平时也不会说彼此给予了多少东西,亲,更多的是因为平时相互走动得多,有高兴事一起分享,遇到困难了一起想办法。笔者觉得,作为我们帮扶干部,我们只有真正俯下身子,把贫困群众当成自己的亲戚,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接受。 在精准识别、精准掌握贫困户家庭信息的同时,我们也要敢于亮出自己的身份,把自己跟我们的帮扶对象摆在平等的地位上去对话。我们大部分人是来自农村,或者自己的父辈、祖辈来自农村,其实我们每个人对农村,对农村的一粥一饭、一草一木及平时的人际往来也不会太陌生。那么,我们就要更加地去理解农村的现状,特别是理解甚至同情贫困户的遭遇和人生,就不能去鄙视和用另类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帮扶对象。平日里,我们多抽出时间去帮扶对象家里和帮扶对象拉家常,敢于把自己推荐出去,让贫困户真正了解我们,就像我们了解他们一样,只有彼此信息掌握对称了,双方的距离感才会渐渐地淡化,他们才会真正把我们当成自己人。当第三方评估或者交叉检查、督查时,他们才会真正为我们说话,为我们平时真心实意的付出点最真实而朴质的赞。 帮“穷亲”,联感情。带着感情去结穷亲,带着实惠去帮穷亲。只有真正帮助帮扶对象,让他们有真正的获得感,他们才能将心比心,对我们及我们的工作才会有持久的认同感。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日里多与我们的帮扶对象打交道,在宣传国家扶贫政策的同时,针对他们家庭的实际情况,耐心细致地宣传切合他们家庭实际的扶贫政策,如:农村低保、教育、新农合代缴、新农保代缴、大病医疗保险等这些体现切身利益的扶贫政策,让贫困户知晓自己所享受到的政策。其次,针对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帮助贫困户解决一些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并与帮扶对象一起,分析致贫原因,共同找到脱贫致富的方法,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通过手把手的帮扶,让他们家里得到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他们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再小的事情,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去做,相信脱贫致富的路上终究也会铸成一项伟大的工程。 脱贫之路,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走;“穷根”,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地去拔。之前,我们有些干部,总期望自己的帮扶对象能够在2016年或者2017年得到脱贫,以为2016年或者2017年脱贫之后就可以弃而了之了,殊不知,一直到2020年,脱贫后政策不变,队伍不撒,力度不减。扶贫路上,贫困对象需要我们持续的关注,稳定的脱贫更需我们帮扶干部持续的付出。作为我们帮扶干部,要时时谨记自己的历史使命,戒骄戒躁。 作为我们扶贫人,只要我们真正做到“尊重贫困户的人格,维护困难群众的尊严,理解贫困户的情绪,并宽容少数群众的编执;让贫困户有话有地方说,有礼有地方讲,有因难有组织帮”,相信我们不仅能得到贫困户的理解和支持,我们也能带领贫困户如期按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