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正在吹“运动风格”
时间:2019-09-16 09:26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武汉大学的学生正处于拉力赛中。新华社记者肖一久摄影
新华社记者王全超的照片 “我希望年轻的你能够与国家和时代的脉搏产生共鸣。体育教育我们永不放弃,永远进步的精神,每个人都是冠军他们自己的生活。“最近几天,在2019年天津大学新生的开幕式上,奥运会冠军和乒乓球大满贯冠军邓亚平为近5,000名本科新生举办了5000个本科体育课程,分享对精神的理解。 学校课程开始后,体育教育已成为许多高校的“第一课”选择。让更多的年轻学生关注体育的作用,掌握运动技能,养成运动习惯。 ——如今,高校的“体育风格”和“健康风格”正在蓬勃发展。 “第一堂体育课”:激发学生锻炼兴趣 在天津大学的第一个体育课上,邓亚平描述了他在困难条件下坚持训练的经历:每天在澡堂训练中绑扎15公斤沙袋,冬季滑冰,夏季炎热很难..“不利的客观条件无法阻止你前进。”邓亚平说。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讲座,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和内生动力,发挥体育教育的作用。”谈到“第一体育课”的目标,天津大学体育系主任吴金科表示,学校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上周,西南交通大学的新生也迎来了第一个体育课。超过7,000名新生跟随奥运会国际裁判刘江和亚运会冠军曾秀君“热身”并以体育方式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涯。 清华大学也和新生的集体体育课一样。 不久前,4000多名清华大学新生与学校所有体育教师面对面交流,听取了清华人的体育故事,了解了清华体育的内容和要求。 事实上,清华大学的“第一届体育课”历史悠久,由着名运动员马约翰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 “没有运动,没有清华”的体育传统和体育精神将来自于此。自2014年以来,清华大学重振了这一传统,重新开设了“第一届体育课”。 在今年的体育课上,中国工程院院士,87岁的清华大学热能工程教授倪维斗出现在教室里。通过他自己的经验,他描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倪卫斗说,体育锻炼不仅能使身体强壮,锻炼勤奋的精神,还能保持自己的清醒和高效。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体质“补课”刻不容缓 50多年前,清华大学提出“为祖国做50年的健康工作”。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高校体育已经恢复活力。 体育成绩和体质指标,如今成了高校学子必须达到的“硬杠杠”。 高校越来越重视体育,背后的原因其实有些“辛酸”。在不少专业人士看来,如今高校体育很重要的一项作用是“补课”——由于中小学阶段缺失体育教育,很多基础性的体育教育内容不得不在高校开设。而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掌握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等体育教育的目标,其实是在中小学阶段完成的。 这些年,尽管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出现积极变化,但学生群体连续多年体质下降是不争的事实。2015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7岁到19岁的学生体质状态中,大学生下滑最严重;2017年《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指出,我国大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肥胖率持续上升,每5年提高2%到3%。 大学生体质为何下滑明显?专家表示,锻炼意识和能力的缺乏、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重要原因。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先把文化课学好,上大学后再锻炼,但实际上锻炼习惯的养成,锻炼意识、能力的形成,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等到大学惰性就形成了,没有动力了。”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薛彦青表示。 移动互联网发展和电子设备普及,也让不少大学生“宅”在了宿舍和教室,健身锻炼便成了“老大难”。 为了提升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我国对高校体育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2017年4月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要持续提升青年体质健康水平,青年体质达标率不低于90%,引领青年积极投身健康中国建设。规划提出,在学校教育中强化体质健康指标的硬约束,让更多青年培养体育运动爱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胡萝卜加大棒”:鼓励学生走向运动场 近年来,我国多所高校实行体育改革,用量化的“硬指标”鼓励学生走向运动场,提升身体素质。 各所高校“奇招”频出,卓有成效。 2017年,清华大学“不会游泳者不能毕业”的举措引发了公众热议。根据规定,新生入学后必须先参加游泳测试,凡不通过者必须在两年内参加培训课程并达到要求。清华大学还开设了50多个项目的体育课,并通过体育协会、体育课外竞赛、体育活动等形式带动学生参加健身运动。 浙江大学的体育课程改革,则将体育课程划分为课内体育与课外体育两部分。学校还研发了一款手机应用,用于学生跑步“打卡”——只有每学期跑满48次,每次跑步超过一定距离(男生3.5公里、女生2.5公里),才能获得满分。 吉林外国语大学在体育课之外,为学生设置了不同的锻炼计划:大一学生要早起运动,冬季长跑,夏季做广播体操;课业负担较重的大四学生,也要达到一定的跑步里程数,以实现“体育教育不断线”的目标。 “现在大学生晚睡晚起现象很普遍,早起锻炼既是体质的训练,也是一项自控力训练。”吉林外国语大学学生马卓说,经过几个学期的“强制性”运动,很多同学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有了积极的变化。 随着高校体育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内赛事选择在高校体育场馆举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上个月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在赛事组委会的统一部署下,共有包括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在内的10余所大中专院校承办了多项比赛,这些学校的体育场馆条件也因此得到了很大改善。 通过在学校比赛,也营造了体育氛围,增强了学生锻炼意识。 今年5月,天津科技大学承办了全国蹦床锦标赛。该校学生周海霞说,很多同学之前对蹦床运动并不了解,但观赛经历培养了同学们对蹦床运动的兴趣,也激励大家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刘峣 林嘉伟)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9月10日第10版) 责编:林佩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