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晓院士难舍九江情
时间:2017-02-26 16:35 来源:瑞昌之窗 作者:瑞昌之窗 点击:次
九江新闻网讯 美国当地时间2017年2月8日凌晨1时,美国国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NAE)宣布了新当选的84位院士及22位外籍院士名单,九江一中84届校友、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张东晓教授在新当选的院士之列。消息迅速传到母校九江一中,2月9日,九江一中校长万金陵向这名优秀的校友发去贺信。昨日,浔阳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张东晓院士当年在九江一中读书时的班主任、数学课任老师王义龄。 1 好学尊师的好学生 总以母校一中为荣 王义龄老师1978年从外地调到九江一中从教,直到2002年退休,期间担任了多届农村班班主任,培养了无数优秀学子。提起张东晓院士,年近八旬的王义龄老师依然记忆犹新,“东晓这个孩子很聪明,喜欢独立思考,数学和物理成绩特别好,每次数学考试他总是提前交卷。” 1981年起,九江一中开设了农村班,每年从各县招收优秀的农家子弟进农村班就读,来自武宁县的张东晓便是其中一名。当时这些农村来的孩子年龄在十四五岁,刚进九江一中就读时,有的孩子因想家都哭着要回去。王义龄老师看着非常心疼,“那时还是计划经济,买肉是要凭票供应的,我和老伴就把肉票集中一起,一个星期买一次肉,做一钵红烧肉,请这些孩子来家里吃,帮他们改善伙食。” “东晓非常尊敬老师,上大学后每次写信给我都会向其他老师问好。”王义龄老师家里至今还保存着张东晓高中毕业后写给她的四封信。大一时,张东晓给王老师写了第一封信,信中他向老师介绍自己的大学生活,以及对母校那份深深的怀念之情,“母校给我扎实的基础,严谨的思路和朴素的治学方法,这些将对我一生产生深厚的影响,学生也将一辈子感激不尽。”“王老师,您和九江一中把我从一个不更事的14岁初中生,培养成一个十七岁的大学生,由于我在高中的基础打得很坚实,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上与同学相比都存在着优势。作为九江一中的毕业生,我一生都将以此为荣。大学时有老师问我,‘你对复数学得很透,哪个高中毕业的?’当我回答‘我是九江一中毕业的,心里便充满了自豪感。’” 张东晓在九江一中建校110周年发表讲话。(九江一中供图) 张东晓写给王义龄老师的信 2 用高中“复数”解决大学遇到的理论问题 1986年7月,大二的张东晓写信向王老师报告了一个喜讯,他撰写的论文《平面齿轮各轮转向的复数确定法》发表在《东北工业学院报》并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张东晓与同学们在上《机械零件》课,当时,齿轮转向确定法的传统法存在很大的不统一性和局限性,同学们在板演时出现了许多错误。当时老师按照传统方法指出错误所在,但同学们不服,课堂上因此争论不休。坐在下面的张东晓则在静静思考着。突然,他脑中闪出“复数”的概念,他决定用“复数”来确定方向。但当时他并没有提出来,因为他知道一种新的理论是很难一下子被人接受的。下课后,张东晓找到老师,问老师可不可以用“复数”来确定方向,老师当即否定了张东晓的想法,说现在世界上还没有这样一种表示方法。于是张东晓据理力争,“就是因为没有,我才提出来。”经过他的一番解释,老师终于明白他的想法,对他说“这是独创,你回去总结一下,找出规律给我看。”回去后,张东晓花了整整一个中午的时间终于找出规律,并用数学式表达出来。下午成文后,晚上送到老师家。几天后,老师提出了许多问题,张东晓都能用复数确定法加以解释。老师便把这篇论文《平面齿轮各轮转向的复数确定法》推荐给学校教研室,得到教研室的高度评价,并将论文推荐给当时的《东北工业学院报》。《东北工业学院报》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工业学院主办的理工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张东晓收获了人生中第一份学术成绩,他怀着激动和感恩的心,给王义龄老师写信:“王老师,‘复数’是您教给我的知识,我用它解决一个理论上的问题,我想您一定比学生我更加高兴。从这里,我也知道了基础的东西不仅是‘基础’,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3 一场学术报告开启一名少年的科研之门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瑞昌六名学生拾到2.7万元现金归还失主
- 下一篇:九江不少市民低碳环保过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