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朱梅方教授选举中国科学院院士
时间:2019-11-23 09:2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共同评选通过了全体院士的推荐、通信评审、公示、会议评审和最终投票等程序,共产生6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梅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梅方教授长期从事纤维材料功能化、舒适性和智能性的研究。 近年来,朱梅方的团队一直专注于国家重大战略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纤维与纳米、生物、仿生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化学纤维理论和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重点研发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生命科学、信息环保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相关的多功能、高性能纳米纤维材料。它在医用材料、石墨烯纤维、智能水凝胶等领域取得了成就,推动了我国化纤材料的高功能、纳米化和智能化发展。 朱梅方说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一个纤维强国和科技强国。仍然有许多核心技术“卡在脖子上”,需要突破。我们的科研人员应该特别意识到困难,并着眼于斗争的方向。他们根本不应该放松。 朱梅方教授在东华大学实验平台前提供图片 “脚踏实地做科研”一直是朱梅方教授和团队成员的共同目标,也是她血液中流淌的“学术基因”。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研究课题。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研究方向。在过去30年的教学中,朱先生和他的团队将“混合材料”的概念植入了纤维世界。通过创新的合成方法和纳米复合技术,有机和无机材料实现了多尺度、多维和多组分的复合。让纳米微观世界中的不同材料融为一体,成为性能可控、功能更强的新材料。例如,功能性纤维和纺织品在50次水洗后仍能保持优异的抗菌效果。能排汗导湿的运动休闲面料也能提升“负重”抗菌阻燃功能.这种“好衣服”将不同的纤维编织在一起,大大增加了混杂纤维的功能。该团队开发的保健混合材料项目于2016年在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大学展区获得特别奖。 朱梅方与老师和学生讨论实验问题。东华大学朱梅方领导的研究小组有一种文学风格,命名为“蒙田”,该研究小组于20世纪90年代初制备的——细旦聚丙烯纤维命名为“蒙田”。这种纤维柔软易染。添加其他功能组件后,实现了单一成果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善于学习,善于提问,诚实求实”已成为团队师生的共同追求。在团队建设中,朱老师坚信“以身作则比言传身教更重要”。她的言行深深影响着她周围的每一个人,并鼓励他们勤奋努力,应用所学。 朱梅方教授的团队拍摄了东华大学提供的照片 这个创新团队,平均年龄不到40岁,整合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20多年来,依托“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国家重点学科和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专注于有机无机杂化功能材料和高科技纤维材料的研究,面向学科前沿,满足国家需求。这次培训汇集了大量来自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先后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促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上海大学知识服务试点团队”。2018年,他被选为“第一批黄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