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开业
时间:2019-12-17 09:33 来源:海外网 作者:无 点击:次
12月6日,在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第11次全体会议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永、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上海市副市长轻舞、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阳共同揭牌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会上,微纳电子与量子国际创新中心核心研究平台之一的“国家集成电路生产与教育集成创新平台”同时亮相。 按照党中央“着力建设张江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努力提高集中度和展示度”的号召,复旦大学积极参与上海科学中心的建设。2017年10月,正式启动“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建设,并深入融入张江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和张江科学城建设。 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以“基础科学研究大创新、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突破”为目标,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思路: 到2020年,培育、孵化和拓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及其交叉领域(大脑和类大脑智能),为张江国家综合科学中心提供高层次内涵,为张江实验室输送大脑和类大脑智能等主要领域,促进第一阶段建设的启动,建设一批新的科技机构;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基础建设和基础设施基本建成。 到2025年,张江实验室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中心。将研究领域扩展到新能源、环境、生态和健康,以及未来人类科技等领域。丰富和提升张江综合国家科学中心的内涵,为张江国家实验室做进一步储备。 到2030年,完成建设期任务,进入稳定发展期,实现“建设复旦大学科技高地,为建设国际顶尖创新型特大城市做出贡献”的总体目标,努力成为大学创新的典范。 在任务组织方面,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以“人类表现型群体”国际重大科学项目、微纳电子与量子国际创新中心、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为核心,与张江实验室和张江综合国家科学中心的内涵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人类表型组”国际重大科学项目:以“人类表型组”国际重大科学项目为重点,上海在精密医学领域的综合研究实力已经达到国内领先地位,并形成了全球影响力。 作为优先布局启动的上海市科技重大项目——国际人类表型群计划(一期),赢得了首批市科技重大项目,初步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跨尺度、多维人类表型群精密测量平台。我们基本完成了“人类表型组”国际重大科学项目的初步协调,建立了人类表型组项目国际协作组和中国人类表型组研究协作组。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群研究所是启动“人类表型群”国际科学计划的协调机构,经上海市民政局批准,于2019年9月成立。系统生物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被纳入教育部“145国家设施”培养计划,为组织“人类表型群”国际科学计划的启动奠定了坚实基础。该设施的核心模块之一“环境模拟舱关键技术预研究”得到上海张江专项重大项目的支持。 大脑和类大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推动上海在大脑和类大脑英特尔方面的综合研究实力 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生产教育集成创新平台、新一代集成电路技术研究平台、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等获批科研创新平台。与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构建开放式集成电路通用技术研发平台。负责核心技术紧缺的国家集成电路领域博士人才的专项培养,自主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本次发布的国家集成电路生产与教育集成创新平台,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上海市的支持下,于2019年6月获批建设,总投资4.7亿元。该平台以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为主体,将聚焦于我国集成电路发展中的关键“瓶颈”问题。将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一代节点集成电路的常用技术,涵盖芯片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器件技术和芯片封装等。努力推动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同时,在产教结合、攻克关键技术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将培养我国领先的行业急需、创新能力强的集成电路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完成后,我们将能够提供每年2000人次的集成电路培训方法。 据介绍,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基础建设目前按2.0的容积率设计,一期总建筑面积约65.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包括三个科研建筑项目、一个生活配套项目和一个供电配套项目)。最近,基础设施计划正在按3.0的容积率深化。未来,预计将有7500名研究人员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 复旦大学为了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全面探索世界顶尖大学建设的新增长点,根据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营的需要以及张江校区功能转型的要求,成立了创新中心规划建设领导小组。按照着眼国家重大需求、引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目标,加强科研机构战略规划能力建设,制定建设任务所需的专项政策,搭建高水平、跨学科、创新的新研究平台,同时全面加快创新中心科研机构的实体化。 进一步加强张江校区管委会的整体协调职能,在学校业务部门实施直接延伸管理和服务,在基础设施部门设立张江基础设施办公室。 学校围绕重大科研任务提供管理服务,推进张江校区科研机构的运行和内涵建设,构建科技融合创新教育平台。(图文:贾梦洁和何) 编辑:林姚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