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浩博国际手机版|瑞昌之窗|瑞昌新闻网移动版1

主页 > 教育 >

首届化学蛋白质组学与药物发现国际研讨会在南

12月9日,由中国药科大学和东南大学共同主办的首届化学蛋白质组学和药物发现国际研讨会在南京举行。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校长赖茂德出席了开幕式;尊敬的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郝平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和东南大学教授陶卫国。来自慕尼黑理工大学、圣母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南方科技大学、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青蒿素研究中心、自然化学生物学、江苏恒瑞医药等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期刊、近200名顶尖科学家和制药企业等领域的精英学者将参加此次研讨会。研讨会将面对药物研发领域的前沿技术问题,如创新目标的稀缺和专有药物的锁定困难。研讨会将分享和交流化学蛋白质组学的新兴技术,并进一步讨论该技术在创新药物研发过程中的突破性作用。

首届化学蛋白质组学与药物发现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开幕

第一届化学蛋白质组学与药物发现国际研讨会的会址

Lomoud表示,此次研讨会旨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科学家分享和交流创新药物发现领域的前沿技术,如化学蛋白质组学和化学生物学,并进一步探索如何将前沿技术整合到药物分子设计和创新靶标发现中。希望通过药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打开创新药物研发的整个链条,促进基础生物医学研究向临床前沿的有效转化,造福全人类健康,憧憬中医药的长远未来。

首届化学蛋白质组学与药物发现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开幕

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校长赖茂德的演讲

郝平海表示,目前国内外靶向药物的主流研发思路往往需要先找到特定疾病的药物靶点,然后通过高通量筛选,从“大海捞针”等大量化合物库中找到先导化合物,然后逐步优化,最终获得创新药物。然而,这种传统的药物研发模式一直“瞄准”单一目标,效率相对较低,局限性日益明显。目前,全球每年获准上市的原常见病新药数量正在缓慢减少,其根源在于创新目标的匮乏。因此,在今后国内外原药的研发中迫切需要发现药物靶点,需要更高效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来完成这项任务。直到最近几年,科学家们才开发出化学蛋白质组学,这是一种敏感而精确的新兴技术。

首届化学蛋白质组学与药物发现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开幕

教育部“长江学者”杰出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郝平海主持了论坛开幕式。

化学蛋白质组学是一项新技术,擅长分析作用于细胞甚至组织的活性分子或药物分子的结合蛋白。因此,化学蛋白质组学可以很容易地“赶上”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与之结合的目标,相比之下,传统的“一次射完所有的箭”的想法是集中在单个目标上进行大规模分子筛选。当用于天然产物和中药等临床疗效好但靶点不明确的长期药物时,可以快速发现和识别全新的药物靶点,成为高效有力的临床前药物研发的“独特武器”。郝平海坦言,这一特点体现了化学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巨大魅力。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创新药物研发的效率,而且还能发掘潜力

“有趣的是,化学蛋白质组学不仅仅限于小分子药物,我们还发现它可以应用于细菌、病毒等更复杂和更大的复杂结构。通过化学蛋白质组学的新技术,我们可以揭示细菌感染和病毒入侵时变过程中的结合蛋白,就像在细菌和病毒上安装全球定位系统一样,暗示了这一过程中涉及的复杂作用机制,这为我们识别新的治疗靶点和克服细菌和病毒的耐药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机会。”东南大学的陶卫国教授谈到了化学蛋白质组学,对该技术在新药研发领域发现新靶点的应用充满信心。

首届化学蛋白质组学与药物发现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开幕

专家组会议照片

据悉,制药业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药科大学作为一所在医药领域享有盛誉的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已经成为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和解决新药研发问题的重要驱动力。学校致力于将更多的学术资源转化为医药企业的市场资源,积极推进政府、行业、科研的整合,构建医药研究创新链、学科链、技术链和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平台。2019年6月30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21届年会闭幕式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了2019年20个在科学发展中具有指导作用、在技术和产业创新中具有关键作用的前沿科学和工程问题。其中之一是中国药科大学提出的“发现原始药物靶标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正文:安思奇、姜晨、崔佳悦)

编辑:张静文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