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马官员忏悔录:“侥幸、贪欲、不平衡”心态(2)
时间:2017-04-05 07:25 来源:次
1978年,于少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四川医学院。大学毕业后,于少东主动要求回到偏远的城口县工作。踏上仕途之后,他用20年的时间从县医院院长升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几乎每隔4年左右就获得一次提拔。 于少东在悔过书中说:“2003年担任政府常务副县长之后,随着我县锰矿开发的不断升温,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很快腰缠万贯发了迹。” 在长期交往中,于少东与这些发了财的锰矿老板们逐渐成了“兄弟伙”,喝酒、打牌,看别人一顿饭就消费几千上万元,而自己辛苦一年的工资还抵不了几顿饭钱。 “我的心理也就渐渐失去了平衡。”于少东说,渐生了追求额外金钱的欲望。 在广东电网公司原总经理吴周春看来,“眼看那些认识的老板住高级别墅、上高级酒楼、坐高级名车,我心里想,他们所赚的大笔财富有不少是我一个电话、一个招呼、一个表态得来的”。 “我心理很不平衡,权钱交易、等价交换,既然你凭我的权力得到财富,要你一些也属正常。”吴周春在悔过书中剖析心迹。 《法制日报》记者统计显示,总计22份悔过书中,有9人明确提到“心里开始不平衡”“心里很不平衡”,占比达到了40.9%。 对此,庄德水认为,不平衡心理是一些官员走向腐败的重要心理诱因。 “官员在跟私人企业主交流时,看见别人住豪宅、开豪车、高端消费等,心理不平衡,就容易在经济利益上弥补自己的失落,从而产生腐败行为。”庄德水分析说。 宋伟的看法是,在典型违纪违法案例中,由于心理不平衡导致腐败行为的比例比较高,一方面说明这些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总开关”没有关好,另一方面也说明十八大之前一个时期的政治生态使一些领导干部追逐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 心存贪念是腐败产生根本原因 “觉得太亏了”的张引还在悔过书中说,反思这些年思想蜕化变质的轨迹,自己“腐烂的根源”,还包括“贪欲之心”。 2011年11月的一天,徐州市泉山区某街道办事处魏某来到了时任泉山区区委书记张引的办公室,恭恭敬敬地递上了一张5万元的银行存单:“张书记,这是我们街道给您发的拆迁项目的奖金,密码和以前一样,就是存款日期。” 张引很自然地收下了。 案发后统计,2007年9月至2012年10月,张引先后收受8个街道和两个单位所送的“拆迁奖金”等40次,共计人民币139.7万元,平均每个月收到两三万元。 张引在悔过书中说:“由于我利欲熏心,自私和贪婪不断升级。” “我拿‘奖金’是公开的,特别是担任书记后,‘奖金’一年比一年多,这还不够,我甚至巧立名目私分公款,表面上把奖金作为鼓励先进,实则是为了个人敛财的方便。”张引说,“有时长时间拿不到‘奖金’,我还会主动打电话‘询问’:项目进行得怎么样了,加快进度啊,大家都比较辛苦,该鼓励的要鼓励啊!得到了这种暗示,他们也就心领神会。” 2014年5月,张引因受贿罪和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 贵州省水利厅原厅长黎平在反思自己违规违纪甚至犯罪的原因时,也认为“自私心和贪欲之害”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黎平回忆说:“多年来,我为蔡某事业的发展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很多帮助。他承接水利工程项目,我给予了不少关照,蔡某也利用与我的良好个人关系在下面揽了一些工程。” “在收受蔡某钱财时,也曾有过顾虑和动摇,最终都还是私心和贪欲之念占据上风,从而作出错误选择。”黎平说。 广东电网公司原总经理吴周春认为,自己蜕变成为腐败分子,“追寻根源,心存贪婪是根源”。 福建省南安市委原书记骆国清则表示,自己是“一个‘私’字在作怪,一个‘贪’字在膨胀”。 辽宁省抚顺市原市长栾庆伟分析自己受贿的原因时认为,自己“贪权贪钱贪色”。 《法制日报》记者统计显示,总计22份悔过书中,有10人将贪欲、贪念作为堕落的原因之一。 庄德水分析认为,腐败官员这种贪念是一种积累的过程。收受第一笔贿赂时,心里是不安的,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没人发现,组织也没找他谈话,最后演变成更大的贪念,“当他们内心被金钱所诱惑,就难以控制,从而走向腐败深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