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浩博国际手机版|瑞昌之窗|瑞昌新闻网移动版1

主页 > 文娱 >

融入新的元素和先进的技术……传统文化如何才

97.0%受访者喜欢创意性的传统文化展示方式

62.7%受访者感觉传统文化展示方式缺少新鲜元素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开播,再次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许多年轻人也开始接触和热爱传统文化和艺术,如古代诗歌和中国传统绘画。

上周,中国青年报(wenjuan.com)社会调查中心对200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7.0%的受访者喜欢创造性的传统文化展示。61.9%的受访者喜欢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结合。89.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可以接受对传统文化内容的适当改变,以提高沟通效果。

97.0%受访者喜欢创意性的传统文化展示方式

王良(化名),上海某大学的一名研究学生,认为传统文化要想有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以新的方式展示。“一些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容易理解,现代技术的结合将更有利于其传播”。

根据调查,97.0%的受访者喜欢创造性的传统文化展示方式。交互分析发现,90后比例最高(98.8%),80后次之(97.1%)。

肖女士在辽宁沈阳经营一家茶馆。她在业余时间喜欢传统手工艺和学习。“以前,有人用剪纸和皮影制作了《白蛇传》短片,非常好看。还有一些综合了传统文化元素的综艺节目非常吸引人。”肖女士认为,年轻人更有可能接受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展示和传播传统文化。

北京女孩刘(化名)生于1990年。她将在休息日学习手工制作、扎染、中国画和其他课程。她的许多作品都放在她的家里。

"当我参观北京的一个艺术区时,我看到有人提供扎染课程。课堂上简化了扎染步骤,学生在半成品的基础上加工制作自己的作品。这种方式让每个人都更容易理解和体验这项技术。”刘对说道。

关于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传播,调查显示,61.9%的受访者喜欢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结合,59.8%的受访者喜欢简单幽默的历史诠释,50.8%的受访者喜欢科技元素的展示,46.1%的受访者喜欢带图片和声音的传统文化视频。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研究员魏说,文化软实力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取得了许多成就,“中国的书法、太极拳和中医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响”。

62.7%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展示方式缺少新鲜元素

70.1%受访者希望纳入新鲜元素,让传统文化充满活力

肖女士说目前很多传统的文化宣传手段也是“传统”的。没有多少创造性的方法,很少有人能记住它们。

"去年有一个很受欢迎的游戏,有很多历史人物,技能也是根据人物的特点设置的。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传播传统文化的渠道,但是有些人发现个人角色的性别设置不符合历史,这是一个严重的扭曲。”刘对说道。

当前传统文化传播中存在哪些问题?62.7%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展示方式缺乏新鲜元素;61.2%的受访者指出重要事实存在严重的伪造和歪曲。56.6%的受访者指出,一些宣传和展示方式单调刻板。

魏指出,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存在着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例如,在书法、工艺和节日中,人们对传统文化固有价值的学习、理解和继承是不够的。我认为许多缺乏诚实和信用的现象都与失败有很大关系

010-59000

“我认为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的改变以促进其传播是可能的,因为时代在变化。”王良认为,前提是要把握传统文化的核心,不要曲解,不要误解。

为了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89.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可以接受对传统文化内容的适当改变。交互分析发现,90后(91.9%)、80后(91.1%)、60后(84.8%)和70后(83.0%)的接受率最高。

王良认为内容简洁易懂,交流形式生动,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现在时间支离破碎。大多数人没有时间对传统文化进行专门研究。简明扼要的内容更适合当前的交流环境”。

肖女士认为办公室工作人员一般需要根据个人兴趣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沟通方式应适应公众的需求。“社交媒体现在已经非常发达,内容制作人可以充分利用流行的传播方式和平台,实现多元化和广泛的传播,让更多人看到。”

70.1%的受访者希望在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中融入新鲜元素,使传统文化充满活力;58.7%的受访者希望未来传统文化产品的内容定位更加准确。55.0%的受访者希望整合先进技术来增强观众的感官体验;49.1%的受访者建议使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

魏认为,要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改变形式,积极运用数字化、移动设备甚至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 editor ' s note)、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这方面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案例。例如,书法,如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大型开放在线课程的编者按)和开放课程,都是通过动画来推广的。第二,我们还应该注意让过去服务于现在的内容。”如果我们想让现代人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价值观,我们就必须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来诠释它们。“在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为1.1%,90后为30.2%,80后为48.8%,70后为14.4%,60后为4.6%。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杜实习生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