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建光谈中国防疫史
时间:2020-02-18 17:02 来源:未知 作者:田博群 点击:次
三千年抗疫,淬炼中华文明强大生命力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剑光谈中国抗疫史 ■本报首席记者杨依奇和陈瑜 “人类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抗击流行病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流行病几乎接踵而至。然而,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地互相帮助,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了疫病。它已经繁殖并发展到今天。 20多年前,上海师范大学的张建光教授涉足中国传染病史研究领域,写下了《三千年疫情》。目前,当新的冠状肺炎疫情影响人心时,他从旧手稿中取出相关部分,在春节期间连夜添加,合成《中国抗疫简史》出版。最近,记者采访了张建光教授,请他回顾一下中国几千年来抗击传染病的历史,谈谈古代人民的经验对当今防治传染病的启示。 甲骨文中的“病年”是最早明确记录中国疫情的数据。 文汇报:中国最早记录的流行病是什么时候? 张建光:商朝。应该说,自从有了文字记录,人们已经开始了解这种流行病了。在甲骨文中,有许多关于疾病的相关记载。例如,在甲骨文中,“痹”是指传染病。“疾病”一词是以床的形象来表达的,这意味着一个人卧床不起,后来通常指流行病。“疥疮”通常用于表示瘙痒和疥疮,指带有皮疹和斑点的感染性发热。“灾害风”常被称为风致疾病,即所谓的后世感冒,即今天的呼吸道传染病。顾这个词指的是船上的两条虫子。当人们吃了它,它就变成了顾。我们猜测这是一种肠胃疾病。甲骨文中的“病年”是指今年社会上大规模、大面积流行病的反复发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明确记载流行病的资料。 文汇报:我国历史上主要的流行病是什么?哪个历史时期最严重? 张建光: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发现了严重的传染病,而且种类繁多。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在明清时期有更多,因为各种各样的数据都有很好的记录,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它们。明朝持续了277年,平均每2.34年流行一次,每年流行1.54次。清朝持续了267年。据《清史稿》记载,134年为疫病年,但实际上清代的疫病年并没有止于此。一些专家估计,仅万历7至16年的鼠疫就夺去了山西和河北500万人的生命。 文汇报:你在你的书中特别提到“官员害怕流行病,不想在南方工作”。那是什么? 张建光:流行性疾病也有地域性的规律,在南方更是如此,比如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隋唐时期的一些官员非常害怕在南方任职,因为他们害怕流行病。由于普通官员不敢去南方,南方的官员数量明显不足,所以官员在降职时往往被流放到岭南地区。例如,韩愈和柳宗元被流放到岭南瘴气。被流放到岭南的官员死于这种流行病。 文汇报:病毒是无情的。没有人有“免疫金牌”,不管是普通人、皇帝、王子还是美女。你的书中有很多例子,你能给我举几个吗? 张建光:历史上许多帝王都感染了流行病。天花与清朝皇帝有着不解之缘。像英年早逝的顺治一样,民间也有传言说他去五台山出家,但这不太可能。最合理的解释是天花。还有人谈到同治皇帝的死因,这是一种性传播疾病。然而,根据清宫保存的医疗记录,它不应该是一种性传播疾病,而是天花,这是一种类似的疾病。文人有更多的流行病。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灿和建安七子之一的赵霖 张建光:我总结了几个要点。首先,建立信心,尤其是对地方官员。一旦疫情发生,肯定会引起人们的恐慌,甚至导致人们四处逃窜。如何稳定人心,如何留住人才,对地方官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第二,切断传染源,隔离病人。当古人没有完全理解这种流行病时,他们已经知道了隔离的重要性。早在夏、商、周时期,这种方法就已经存在。如果你生病了,你将被送到一个特殊的地方,看看你是否能携带它。在过去的朝代里有两种与世隔绝的地方。一个是传染病到达的临时场所。例如,宋代苏轼在杭州设立了许多疾病研习班,就像《小汤山》的原始版本一样。他在每个车间招募僧侣来管理和治疗疾病,并为病人准备药物和食物。另一个是永久隔离区。除了病人,那些接触过病人的人也应该被隔离。在《释疾文》中,提到“朝臣的家人有时会被感染,那些感染了三人以上的人在100天内不允许进宫,尽管他们没有生病。”第三,医疗和医学知识的普及。唐朝时,政府还编写了简单的医书,将常用的药方复制到木板上,展示在村庄广场的主要道路上。到了宋代,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政府能够印刷和编辑大量的医学书籍,并推广到所有的州和县。最后,灾难发生后,帮助人们重建生活,比如减税、恢复生产和收养孤儿。此外,我们今天所说的“隔离”也是在晚清时期从国外学来的。 文汇报:你认为我们能从古代的防疫经验中学到什么? 张建光:历史上,官员和医生是结合在一起的。由于科举制度,地方官员或多或少知道一些医学知识,在衙门里有专门的医疗机构负责看病。在流行病的情况下,医生总是站在最前列。因此,就我们今天而言,我认为官员们必须更多地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并信任我们的医学专家。还有应急机制和物资分配。古代社会相对简单,基本上是开仓库来发放粮食。然而,今天的问题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还有一系列的问题,如如何解决特殊时期的医疗资源短缺等。 文汇报:最近,“山川是外国的,风和月亮是天空”,“青山是性和雨一样,明月曾经是两个村庄”引起了人们的文化乡愁。面对这种流行病,在古代支持“文学艺术模式”是否很普遍? 张建光:据我所知,古代文学作品中当然有很多流行病的记载,但总的来说,灾难主要是简单描述的。例如,清代练师道南曾在文学作品中写下《五悲》关于死鼠与瘟疫的关系,他的心情是沉重的。然而,还有一些更有趣的故事:在宋代,一个叫刘智的人帮助司马光编纂了著名的历史书《晋书》。不幸的是,他晚年得了麻风病。他的眉毛掉了下来,鼻梁也断了。苏东坡一向喜欢以诗讽刺人,他写诗给他,说“风一吹,眉一扬,鼻梁一挺”,这使他又笑又哭。 流行病和人类一直是共生的。我们必须有正确的观念和信心去赢得胜利。 文汇报:过去用什么著名的专家和理论来研究和治疗流行病? 张建光:关于流行病的起因,我们的祖先在《鼠死行》注意到了气候和流行病的关系。古人认为,当人们虚弱时,当他们受到“虚拟邪恶”之风的攻击时,他们就会生病。西汉名医张仲景总结了一套认识疾病的理论,并根据病情的变化制定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从而开创了中医对疫病的辨证治疗方法。其次是葛洪的“恶毒之气”和吴有兴的“敌对之气”。刘的火热 张建光:当时的背景是西医刚刚进入中国。几千年来,中国人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们不习惯西方人引以为豪的西医,也不相信它的治疗方法。这也是正常的,不是说西医本身不好。我们常说“中医是用来治未病的”。即使你没有生病,我也会通过调理你的身体来提高你的身体抵抗力。这也是一项更积极的预防措施。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新生儿肺炎。作为两种不同的医疗体系,中医和西医各有优势,应取长补短,共同解决关键问题。我们都看到,在这场抗击新皇冠肺炎的战斗中,中西医结合的疗效更加明显。 文汇报:《资治通鉴》最后一章的标题是“带着病毒走向未来”,《内经》最后一章的标题是“抗击流行病:民族精神无法抗争”。你为什么特别强调民族精神的力量? 张建光:我没有读过《病毒星球》,但是“带着病毒去未来”这句话与我的观点一致。历史上,流行病和人类是共生的。人类已经战胜了古老的流行病,并采取了预防措施。新的问题一次又一次出现,给人类带来麻烦。但它伴随着人们对命运的抗争。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向流行病低头的勇气是一贯的。不管是皇帝、官员还是普通人,他们都会恐慌是不可避免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团结他们的精神思想,用一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与流行病抗争到底,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所以今天,我们必须有信心取胜。疾病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考验。我们的应急反应能力、组织能力、物资供应能力和对人民的凝聚力将在这次考验中不断前进。人类已经走到了今天,而病毒从来没有打败过人类。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互相帮助,我们就一定能战胜新的冠状病毒。 [编辑:田伯群]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防疫题材创作应深刻把握题材的共性和艺术个性
- 下一篇:50年来最大的马蒂斯个展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