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种产品而不是一件艺术品——也是关于人
时间:2020-03-18 17:02 来源:未知 作者:郭泽华 点击:次
【人工智能与文艺创作大家谈】 提要 ●倘若人工智能能够自己分析文学艺术的风格,那么,这种创造性探索才能被称为创作。事实上,目前人工智能的智能模式远不如人类,本质上仍是人类的工具,是一种技术手段 ●未完成主体性的人工智能所生成的所谓“经验”,无法达成刹那的“浪漫”。它的产品是不会超越诗人的作品的。人工智能的算法还只是模仿,而这种模仿仍然依附于人类的主体性创造 ●人工智能不是诗人和艺术家,但在它的协助下,诗人和艺术家的潜能将被极大激发,这是一道令人向往的风景 人工智能之于文学艺术,只是一种技术手段 1月15日,光明日报《文艺评论周刊·文学》发表了一组关于人工智能与文艺关系的文章,即《主体还是工具——人工智能与文学艺术》 《人工智能写的诗,算不算“作品”——关于人工智能的“创作资格”问题》。三位作者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人工智能对文学创作的潜在影响,并预测和评估了未来更多的可能性。阅读使人们受益匪浅,并且有话要说。 在完成自身主体性之前,人工智能很难剥夺人类的创作权 弱人工智能在语言、情感和创造力方面有明显的困难。对于这些人类特有的文学艺术创作的典型特征,弱人工智能目前只能模拟到一定程度。在语言层面,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是人类的自然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而来的。总之,自然语言是由人类社会建立的,它不同于程序设计等语言,即人工语言。大多数人工智能应用程序使用“自然语言处理”(NLP),这是指计算机对呈现给它的语言的“理解”,而不是计算机自己创造的语言。因此,对于“自然语言处理”来说,创造比接受更难,包括主体内容和语法形式。从语法上来说,人工智能生成的诗歌通常是不恰当的,有时甚至是不正确的。虽然人工智能的诗歌产品在形式上有先锋派的痕迹和后现代主义的味道,它们可能给读者一个短暂的“震撼”体验,但由于没有历史深度和时间尺度,它们显然属于一次性的“后现代模仿”。诗歌不能缺少历史的灵魂。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没有诗歌,历史是没有生命的,而没有历史,诗歌是乏味的。” 基于情感和情绪依赖于分散在人脑中的神经调节这一事实,“情感”也是一种人工智能无法企及的能力。虽然日本软银公司开发了“云情感引擎”机器人“胡椒”来模拟神经调节,但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研究在理论和应用上还很肤浅。感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特征。 就创造力而言,文学艺术创作,如“羚羊挂在角上,无迹可寻”,也是弱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主观性特征。至于什么时候强大的人工智能具有主观创造力,未来还不确定。英国认知科学家玛格丽特·博登(Margaret Boden)将创造力分为组合、探索和转化。她认为只有探索型才能适合强大的人工智能。然而,即使是探索性的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人类的判断,因为只有人类能够识别和清楚地解释程式化的规则。如果人工智能能够独立分析文学艺术的风格,那么这种创造性的探索就可以称之为创造。事实上,目前人工智能的智能模式远不如胡的 在人工智能协助下,人类将激发出更多的艺术潜能 真理是创造的原则,这是18世纪早期哲学家维科所强调的。只有人脑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创造。美国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也认为,人类的创造力是自我解释,是一种前逻辑思维能力。在自我认知系统与自然世界的互动中,人类理解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当反思自己时,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大脑可以观察自己,二元对立消失了。反身性是人类的主体。这种特定的自我可以使无意义的元素显现意义,这也是艺术创作的起源之一。目前,人工智能无法实现自反性。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训练机器人乘坐电梯并在门口停下来。它把电梯玻璃门上的影子视为另一个机器人,无法识别自己放大的影子。 文学和艺术创作是超越的、反思的和自我一致的,不仅包括计划和构思的过程,还包括结构和节奏的活动。它以观念形成艺术的表象,并以此作为生产的前提,从而使创作活动符合人类的自觉目的。作品包括主体文化的融合和想象的飞跃。它有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它兼具技术属性和创新属性。目前,人工智能的诗歌产品在创作属性上只有转化和创新,这种转化和创新本质上是通过“人机”的辅助和协调来完成的。 对于人工智能来说,算法是大脑,计算能力是身体,大数据是其成长的养分。基于深度学习机制的人工智能并不理解它所生产的产品的含义。它所做的只是在算法的驱动下将一个表单投射到另一个表单上。“创造”的真正含义比“算法”复杂得多。 人工智能并不面向文学和艺术,深度学习机制并不关心读者是否会欣赏它的产品。所谓人工智能诗歌是一种肤浅的打字文本,它不能让读者实现永恒而崇高的神圣审美体验,而只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 人工智能可以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成为诗人或作家的助手,但它不能取代诗人或作家。文艺创作过程中的非创造性重复性工作可以由人工智能来承担,但人工智能在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诗人和艺术家的感性思维能力以及艺术创作主体的灵感和洞察力方面是不可用的。人工智能很难在人类完成主体性之前剥夺他们的创造权利。没有完成主体性的人工智能产生的所谓“经验”不可能在一瞬间实现“浪漫”。它的产品不会超过诗人的作品。人工智能的算法只是模仿,仍然依附于人类的主观创造。 (作者:朱志勇,系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融合媒体时代生活审美化研究”阶段性成果) 我们还应该看到,在反人类中心主义的框架下,人工智能的进化能否在后现代的视角下承载某种“诗意”还不能确定。人体和大脑的固有结构决定了人工智能的认知局限。人脑的局限性使得人类无法理解某些终极真理。人类能够知道的事物范围是有界限和上限的,所以我们应该避免缩小人工智能的范围。 德国思想家本杰明对技术持乐观态度。他不仅怀念机械复制时代之前的“光环”,还为技术变革带来的新艺术形式欢呼。他定义的机械复制文明时代已经发展成为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不再是简单的机械复制,审美对象也不是无法识别的。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独创性不是评判艺术作品的最高标准。艺术哲学中的美概念太重了。顽固的理性概念支配着美学。艺术必须打破这个定义。艺术与非艺术和反艺术之间的区别是有问题的。艺术应该是多样化和异质的。 文学和艺术属于一种“家庭” 在人工智能的驱动下,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艺术和人工智能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的融合将激发人类无限的创造潜力,新的艺术范式将出现,艺术创作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常规。人工智能不是诗人或艺术家,但有了它的帮助,诗人和艺术家的潜力将大大激发,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风景。 010-59000 [编辑:郭华泽]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概述
- 下一篇:疫情爆发引发了博物馆的“直播热”这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