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材料上的“信息”折射文明之光
时间:2020-03-30 11:05 来源:未知 作者:田博群 点击:次
“寄语”折射文明之光(环球走笔) “山和水是异乡,月亮和天空是一样的”和“没有衣服,没有衣服,没有孩子”。在中国抗击艾滋病的艰难时期,日本各界人士向中国捐赠诗文资料,以振奋中国人民,书写中日交流的新佳话。日本富山县捐赠给辽宁省的材料上写着“辽河融雪,富山花开;同样的气氛和树枝,我们都期待着春天的到来。“辽河”和“富士山”的意象巧妙融合。在日本群马县太田市捐赠给上海嘉定的物资上,有一句谚语:“愿意合作的不要走远。愿疫情平息,佳泰平安”,并巧妙地融入两地的地名之中,送上美好的祝愿。穿越山川的救援物资,伴随着意味深长的诗歌和文章,以及逆境中的同情和支持,深深地感动了中国人民。 作为回报,这是中华民族遗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目前与世界其他国家合作抗击艾滋病的生动写照。面对世界许多地方爆发疫情的严峻形势,中国向80多个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非洲联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了紧急援助。中国地方政府和企业也通过各种渠道向其他国家提供防疫物资。写在中国援助物资上的信息传递给世界,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传递给各方。 人类文明非常丰富多彩,不同的国家在语言和文字上都有自己的特点。面对共同的挑战,人类的情感是共同的,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向日本捐赠面具时,中国不仅用中文写道“雾暖风暖,樱花开”,而且还引用了日本俳句诗人小林一猜的“樱花树下,没有陌生人”;为伊朗提供的防疫物资上有“中国加油,伊朗加油”的中文字样;在对法援助方面,三国蜀汉学者乔舟曾说过“千里之交如石”,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团结必胜”;对意大利的捐赠包括著名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的诗《向黑夜中的星星告别》,以及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国诗歌……古今中外不同的表达方式说明了人类命运、团结和互助的智慧和理念。 中华文明有宽容的传统。也正是在这种文明的滋养下,中国人民懂得如何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明和文化,更能同情其他国家的疫情。中国关于向其他国家捐赠物资的大部分信息都借鉴了捐赠国的文化经典,并因其真诚和善意而受到赞扬。在中国对韩国的防疫援助上,有新罗旅和唐朝学者崔致远的题词“人无远道,人无外境”,还有朝鲜古代诗人许云的题词“心灵美,冰壶映明月”。“消失,夜晚!我们将在黎明时获胜!”意大利歌剧《图兰朵》的歌词印在中国捐赠给意大利的材料上,传达着同样的爱和希望.中外文明的力量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科学暂时达不到的地方,文明就会到达."防疫材料上的美丽信息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光芒,并在疫情的阴霾中给人们力量和希望。在这场全球性的战争中,如果我们尊重多彩的文明,坚持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理念,团结一致,人类一定会赢得共同的胜利。 谢佳宁 [主编:田伯群]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历史城市的金字招牌真的会被拆除吗
- 下一篇:“玄德”的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