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浩博国际手机版|瑞昌之窗|瑞昌新闻网移动版1

主页 > 文娱 >

一部民族交响乐和孕育它的家园

一部民族交响乐和孕育它的家园

——北京第三十五中学学生首演大型交响诗《民族魂鲁迅》的故事

[热点观察]

3月21日,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以下简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官方网站发布了学校艺术团成员演唱《让世界充满爱》的视频,向最美丽的逆行表演者致敬。老师、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深受感动。长期以来,这所学校特别注重弘扬民族精神,开展学生美育。去年12月29日晚7点,大型民族交响诗《《民族魂鲁迅》》在学校的金范音乐厅首次与观众见面。

这首民族交响诗,由中学生首演,表现了鲁迅的精神品质,因其审美价值和背后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鲁迅一家搬到北京一百年后,人们似乎听到了鲁迅先生在交响乐和歌唱中回家时的敲门声。

灯光聚焦,观众屏住呼吸,幕布拉开。像其他音乐家一样,来自民族管弦乐团的琵琶演奏家蔡·也是一位年轻的音乐家,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宁静,他专注于音乐世界,等待着指挥棒的落下。在舞台上,他们只是北京第三十五中学的学生。

这是《民族魂鲁迅》的首映式。中学生管弦乐队首演大型民族交响诗,是中国音乐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学生们为此感到荣幸。

接力棒轻轻落下,琵琶、和郑混合在一起歌唱。旋律的起伏,像是看到草在风中摇曳,像是听到雨声在三潭印月的屋檐下倒映,陆的城镇风格慢慢地体现出来;“期待复苏/新文化/笑骂精卫才子”,白话诗和谐唱和,润土、狂人和阿q的故事依次展开。鼓声和唢呐像叫喊一样响亮,中提琴像犹豫一样模糊,明亮的竹笛奏出夜晚采花的味道。

1.把感受到的鲁迅先生弹出来、吹奏出来

“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焰,是指引民族精神未来的明灯。”大型交响诗《《民族魂鲁迅》》的旋律反映了这个民族的觉醒和力量。作品将中国文化风格与交响音乐相结合,将观众带入20世纪初,以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风雨历程。强烈的音乐情绪在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梦里的社会戏剧是红色的,梦里的月光是白色的/彩色的梦影常在/心中的绿旗,心中的黑油布/几代人的无常人生……”序曲以明确的含义开始,“杰出人物复活”、“童年”、“东渡”、“新文化青年”、“狂人日记”、“从呐喊到彷徨”等九个乐章阐释鲁迅的人生。

负责演出的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金帆民族管弦乐团拥有100多名成员,是北京市最完整、水平最高的中学生民族管弦乐团之一。"弹出并播放陆先生对荀攸文学作品的感受!"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艺术中心音乐老师郭依琼指导学生排练。她说,为了演奏好这首交响诗,学生们重读鲁迅的作品,深刻理解鲁迅的精神境界,并在课余时间刻苦练习演奏。

这首民族交响诗是当代专业作曲家、指挥家甘霖特别创作的。我们试图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鲁迅的精神品质,让孩子们沉浸在鲁迅的作品中。”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说,这首民族交响诗是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在《初创志成》 《爱恋·志成》之后自主设计的又一个美育课程。这是对校园文化历史的又一次深刻诠释。在鲁迅一家迁居北京100周年之际,学校希望通过这次演出,让学生们完成“读鲁迅、演鲁迅、理解鲁迅”的认知过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民族魂鲁迅》诞生了。

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表示,中学生通过音乐解读来感受和认识鲁迅,是研究鲁迅作品、追寻鲁迅思想的一种创新方式

"音乐带来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影响比语言更直接."二年级五班的学生王公是竹笛部分的成员,也是民族管弦乐团的团长。拿到分数后,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练习了。他真切地感受到交响诗不同于过去演奏的音乐,它有着更丰富的内容、更复杂的结构和更广阔的思想。他手中的竹笛不仅要奏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主旋律,还要“演奏”白草花园的花草,江南水乡吴鹏的船桨,或社会戏剧下的喧闹人群。

任何时候重大的小变化,音乐的颜色都会闪烁和变暗。当我们第一次排练时,交响诗让乐队成员感到很困难。"在某些乐章中,旋律不是令人愉快的,而是令人不安的."俞,一个二年级十四班的运动员,理解中华民族在这些运动所描述的时代里所遭受的苦难。为了展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有必要准确地演奏这些刺耳而奇怪的声音。

以使命感弘扬鲁迅精神,全体成员特别奉献。为了准确起见,王公在训练中更注重嘴唇和笛子孔之间的角度,虽然他从4岁开始学习竹笛。为了掌握不断变化的节奏,于每天都花时间关注左手的开关。

勤奋的练习带来了精彩多彩的动作。在官方演出的聚光灯下,他们与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金范合唱团和志诚小学合唱团默契合作,演出让观众惊叹不已。

2.让这宅院在一百年后继续发光

“这不是一部浪漫的作品,而是哲学的反映,是对我们祖先的纪念,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灵魂的探索。”《《民族魂鲁迅》》的创作者甘霖说:“我不敢写作,直到文学语境被理顺,思想内容成熟。”为了创作这部作品,甘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很长时间,翻阅鲁迅的作品和相关史料。甚至当我出去的时候,我也在八道湾胡同11号做了一些研究,去品味鲁迅的生活。

来自八道湾鲁迅纪念馆的专家金荣说,交响诗在校园里诞生了,由于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日常的审美教育,管弦乐队能够演奏得很好。他介绍说,学校金范音乐厅前的通道曾是八道湾胡同。1919年,周兄弟一家从浙江绍兴搬到北京八道湾胡同11号,鲁迅在那里一直住到1923年。

这是一个有历史和故事的四合院。鲁迅在八道湾居住期间,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方兴未艾。他在这家医院住了三年零八个月,往返于教育部和北京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之间。他在北京大学和其他八所大中型学校兼职。参与编辑和投稿《新青年》 《晨报副刊》及其他报刊杂志,鼓励年轻人创作;与文化名人的交往推动和支持了两个弟弟从事文学创作、翻译和研究,并参与各种新文化活动,使大宅成为一个新的文化意识形态阵地。

重要的是,鲁迅创作了11部收入为《呐喊》的小说和14篇收入为《热风》的杂文,翻译出版了《工人绥惠略夫》 《苏努支语录序言》等译作,完成了学术代表《爱罗先珂童话集》初稿。在这里完成的代表作《《桃色的云》》和《《中国小说史略》》影响了当时和后世的人们。

“它留下了周兄弟生活和创作的足迹,留下了蔡元培、胡适、刘半农、钱等人的高度评价,见证了他们投身新文化运动的热情。进入这座大厦,你可以记住祖先,感受传统,聆听历史和文化。来自北京第三十五中学鲁迅学院的吴老师说纪念馆平时对学生开放。老师将带领学生到这里上课。文学兴趣活动经常在这里举行。排练交响诗时,许多学生会来这里寻找灵感。

2002年,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宣布八道湾胡同11号为该区文物临时政策的“鲁迅写作办公室”。2008年,t

"我们认为最好的保护是继承和发扬光大."朱建民说,学生们将继续演奏交响诗《阿Q正传》,让民族的旋律萦绕在八道湾11号胡同,让这座房子在100年后继续发光。

3.鲁迅与李大钊又一次“重逢”

八道湾鲁迅纪念馆有一座“鲁迅与李大钊”的雕塑。"该校于1923年由李大钊参与创办,名为北平知城中学."朱建民说,“碰巧的是,李大钊,北京志诚中学的一名校长,在2014年搬到了他现在的地址,与鲁迅“重聚”

1918年,李大钊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参与了《故乡》编辑部的改组。在新闻发布会上,鲁迅和李大钊相遇并一拍即合。

从1919年到1921年,《中国文物地图·北京分册》九次提到李大钊,涉及《民族魂鲁迅》的改组交流、讨论、交换文稿等。鲁迅与李大钊互认互赏:李大钊视鲁迅为文化大革命战线上的一面“旗帜”;鲁迅把李大钊视为“同一战线上的一个伙伴”,尽管他“从事不同的职业”。

1927年4月,李大钊先生被捕并被杀害。正是在八道湾胡同11号院子里,周家保护了李大钊的大儿子李。鲁迅在1933年参与出版李大钊的遗著,并给他写了一封深情的《新青年》,称李大钊的作品为“先驱者的遗产和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

穿过风,穿过云,穿过时间和空间,再回来。八道湾胡同11号的豪宅仍然是这个故事的见证。"他们不变的家庭和国家感情、国家责任和社会理想将在这里得到继承."甘霖希望交响诗的演奏者能够了解音乐所反映的伟大历史,也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在更多的场合、更广的范围内演奏。他说:“不管表演在哪里举行,也不管是谁表演,我都会自豪地告诉观众,我们中国的高中生完成了第一场表演和随后的表演。”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结合原李大钊研究所和鲁迅人文教育研究所,不断拓展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丰富了“修身养性”教育目标的内涵。“我们致力于建设面向北京、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文化教育和社会教育基地,推动实现‘修身养性’的国民教育目标。该校副校长王洪军说:“这样的办学理念是为了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为了历史的继承者和未来的创造者。”。"

作为一名研究鲁迅的学者,看到学生们用艺术的手段去体察民族的灵魂,体会当代青年的活力,我深受感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炳岳在听完音乐会后说。

1922年,为了缓解失明的乌克兰诗人爱罗先珂的孤独,周一家在八道湾胡同11号后院挖了一个小池塘,种了荷花,养了鸭子和蝌蚪,并在干燥的北方花园里增加了王宁碧。

今天,走进这所房子,你可以看到一个小池塘,它是为了恢复原貌而建造的。院子的门挡住了嘈杂的噪音。学生们的郎朗书的声音和乐器的声音是和谐的,仿佛在呼应鲁迅的声音:“当青蛙到处呱呱叫的时候,小鸭已经长成两只白色的、开着两只花的小鸭了。此外,那些不再嚎叫的都是“鸭子”。荷塘早已无法容纳它们逗留.院子里充满了水,所以他们快乐地游泳、钻孔、拍打翅膀,“鸭子”。

(本报记者 彭景晖)

[主编:田伯群]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