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浩博国际手机版|瑞昌之窗|瑞昌新闻网移动版1

主页 > 教育 >

加快大学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1586318806460923.jpg

近年来,湖北省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校园花木繁茂,绿草如茵,景色宜人。出现了许多“最美丽的校园”。杨宏斌/布莱特摄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高等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它在建设为全民终身学习服务的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一高等教育体系不仅具有非常丰富的实践内涵,而且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全新的世界意义。基于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的新起点,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需求,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快大学治理制度的现代化。

1、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 一体化育人体系

——立德树人绝不仅仅停留在德育课程的讲授上,而是应该渗透到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

当今的大学肩负着越来越多的使命和责任,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到文化传承和创新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但它仍然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大学的基础,是办好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核心理念,是检验大学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一根本任务的有效实施,要求我们坚决贯彻全面、充分、全面教育的思想理念,建立纵向衔接、横向协调、校内教育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育体系。

要实现大学阶段的修身养性的根本任务,就要解决中小学德育衔接不紧密的突出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中小学德育在教学内容上呈现出循序渐进的趋势,但在实践中难以取得深刻的效果,必须有效解决知识教学与行为实践的矛盾。与中小学相比,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范式和交往行为都有一系列新的特点,尤其是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上,呈现出多样化的思想、个性化的价值追求和务实的人生理想等鲜明特征。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当代大多数大学生都有一个独立思考、评价和选择、内部转化和自觉实践的过程。这就要求建立系统思维,科学把握学生各阶段成长的认知规律,建立既与中小学德育相衔接,又真正适合大学生成长特点的综合教育体系,从而巩固和完善大学阶段的中小学德育,真正内化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为了实现大学阶段的修身养性的根本任务,必须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五个教育”割裂的突出问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德育不仅仅是德育课程的教学,还应该渗透到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诸多方面。有必要明确,所有教师都有责任培养道德和培养人的根本任务。德育要求应融入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应得到加强。大力建设以课程教育、科研教育、实践教育、文化教育、网络教育、心理教育、管理教育、服务教育、资助教育、组织教育等为基础的德、智、体、劳五育。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

为了在大学阶段完成修身养性的根本任务,必须解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长期以来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当代大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因此,在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在思想品德的培养过程中,高校不能再发挥单一的作用,而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教育资源。应当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每一项教育的起点。同时,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社会教育,它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是学生走向社会不可或缺的体验过程。只有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再扮演相反的角色,而是扮演相同的角色时,它们才能相互合作,形成强大的合力,来完成修身养性的根本任务。

2、夯实以服务需求为特色的 学科专业体系

——压缩“平原”,多建“高峰”,避免赶速度、铺摊子、求规模

学科专业设置的特点是大学最基本的特征,学科专业建设的水平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紧密围绕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这是解决高等教育供求结构性矛盾的迫切需要。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数量多,就业难的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另一方面,人才供应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的背景下,就业难与紧缺人才的矛盾更加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一些高校过于注重规模和数量的发展,忽视了学科、类型和层次、内部和外部管理的结构调整,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整体效率。因此,我们应该扎根中国,坚持服务需求导向。我们要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科设置和调整的前提。我们应该把执行国家标准作为学科建设的底线要求。我们应该确保学科发展的“小逻辑”从属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逻辑”。

坚持做与不做,有选择地设置和发展学科专业是学科专业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类型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相对单一的结构向多元化的办学结构转变。然而,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学科越多越好,并且越全面越好。没有太多的学科和专业,不是所有的,而是特别的和强有力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符合学校定位和特点的学科群,压缩“平原”,建立更多的“高峰”,避免争先恐后、摆摊求规模。特别是要加强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提炼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实施新兴的跨学科学科。一些高校在选择学科时往往忽略这些问题,简单地与其他高校的学科进行比较。他们认为发表论文数量多的学科是优势,忽视了学校的专业和特色定位。

事实上,“特色和优势一流”才是真正的一流和永恒的一流。在具体操作上,要不断强化学科和专业的高点,培育学科和专业的重点,支持学科和专业的增长点。有必要结束了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既有研究型大学,也有应用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大学。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应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建立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要把多样化、特色化和服务需求作为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实现高校的错位发展和内涵发展,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格局。

就学校层次类型而言,我们不应盲目攀高,盲目追求学术性和综合性类型,形成梯度和对接需求。要从“金字塔”向“五指山”转变,既要发展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也要发展应用型大学。不同层次的大学应该追求卓越,建立自己的特色,实现大学的差异化发展。本科教育应培养适量的基础和学术人才,但更重要的是,应加大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力度。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重点,培养结构应由学位转向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协调发展。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重点,走校企融合、产教结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道路。近年来,教育部强调,特色学校不能变成综合学校,专业职业学校不能升级为普通本科学校,职业教育系统学校不能变成普通教育系统学校。目前,随着办学水平的提高,职业学校已不能像以前那样向普通教育体系发展。相反,要保持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保持职业教育的属性和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本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途径。

同时,要推动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使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比例更加合理。通过加快“双一流”建设,形成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要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特点和资源需求,形成分类评价的体系标准和管理政策,建立不同类型高校的经费投入、人员管理、质量评价、监控和评价体系,逐步建立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分类办学体系。

3、形成以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分类办学体系

——不能盲目攀高,一味追求学术型、综合型,要形成梯度、对接需求,要从“金字塔”转向“五指山”

评价是一个长期而又必须解决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克服“只成绩、只学习、只文凭、只论文、只帽子”的顽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践行重师德、重人才、重学习、重质量贡献的价值取向,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这样的教育评价体系应该着重于四个方面:

一是培养一流人才,以人才培养质量为首要标准。一所大学运行得如何主要取决于它培养的学生是否优秀。高校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其中涌现出引领社会发展的技术能手、学术大师、产业人才和政治家。

二是产生一流的效果,把对国家的贡献和国内外的认可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大学的使命。大学的成就应该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解决世界科技前沿问题、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回答和解决问题等

需要强调的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时,我们可以借鉴和借鉴国外的一些通行做法,加快我国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在可比领域和指标上赢得国际认可和尊重。然而,中国的大学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它们不能由外国排名指标来引导,也不能简单地应用和完全依赖。要建设“双一流”社会,不仅要看国际排名,还要看成败。关键是解决国家和民族面临的问题。这是我们大学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学校过分追求排名是一种短视的功利行为,不符合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世界著名大学因其杰出的人才培养和杰出学术成就的积累而得到认可。没有人排名。

4、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

——学校过于追求排名是一种学术短视的功利行为,世界上名声赫赫的大学,没有哪一所是通过排名排出来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必须建立以党委领导为主,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为辅,学术委员会、教师代表大会、理事会等为辅的现代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只有坚持和完善这一治理体系,才能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模式,释放办学活力,激发办学动力,不断提高高校办学水平。

首先,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政治领导。在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中,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根本制度,即党委抓规划、抓决策,履行指导、管大局、决策、抓班子、领导班子、保证落实的职责,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校长注重实施和管理,全面负责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工作,并依法行使职权。在制度运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集体领导、科学决策、分工负责”三个关键点。

其次,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部门和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形成高效、协调、顺畅的运行机制。注重发挥院系“中场引擎”作用,把党的教育方针和重大战略部署落实到院系工作中。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联动的工作优势,始终围绕学校中心任务,特别是核心人才培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要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以党的建设为中心,促进党的建设发展的原则,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三,要借鉴国内外办学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和群众组织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办学生态环境。实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相对分离和相互促进,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工作机制。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而且真正做到了“学务、听教授”、“班务、听师生”;充分发挥工会、师生代表大会在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中的作用,调动师生参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科学民主决策。我们还应充分发挥理事会或董事会在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