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浩博国际手机版|瑞昌之窗|瑞昌新闻网移动版1

主页 > 社会 >

陕西:从“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的跨越式

从“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的跨越式转变
——陕西水利发展综述

水是民生的一面镜子。

自2011年渭河启动综合治理,曾经对渭河水脏、水少、水危机的抱怨几乎听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渭河两岸风景秀丽,游人如织……“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说的是人从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从人民的生活状态可以知道国家治理的状况。而此时,渭河边喜水、亲水的百姓就是为政者最诚实的镜子。

省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间,省委、省政府首先聚焦群众吃水、庄稼喝水的水保障问题和山区防洪的水安全问题,相继启动了渭河综合整治、引汉济渭、汉丹江治理等一批重大工程及普及农村饮水的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因水得福、因水得利。

站在新的起点,继而探索“从单一的工程治水向水生态的整体修复转变”的新时期治水思路,以《关中水系规划》为引领,推进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目前全面启动渭河生态区建设,建成国家级、省级水利风景区65家,恢复涝池水生态整治工程600处。

补短板、破瓶颈:水利工程解水“渴”

今天看来,无论是洪水安全过境,粮食屡获丰收,还是清水流入千家万户,似乎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但是,就在5年前,渭河还因洪水频繁让两岸群众苦不堪言。陕西境内另一条重要河流——汉江,30年洪灾造成农田受灾260万亩次,受灾群众460万人次,死亡3873人。大部分农村群众饮水困难,致使“因水而病,因水而贫”现象时有所见。

5年来,省委、省政府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水利事业,把握治水脉动,推进治水伟业。一个大手笔的愿景徐徐拉开:立足汉江、渭河两大水系,统筹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总投资1000多亿元,130多个水利项目同时铺开,初步搭建起陕西现代化水利构架……

冬日的秦岭底部,一期投资191亿元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完工后,可满足西安、咸阳、渭南、杨凌4个重点城市及沿渭河两岸13个县城5个新城和2个工业园区的生活及工业用水。

汉江是国家和省内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地,但流域内洪涝灾害频发,当地群众每到夏季都心有余悸。自2012年汉江综合整治启动以来,累计完成投资42.5亿元,建设堤防(护坡)313.8公里,特别是安康东坝和白河防洪工程的开工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建成并发挥显著效益,群众汛期免遭颠沛流离之苦。

近几年,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湿地建设、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等多措并举,渭河、延河、无定河等黄河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37.5%以上,汉江、丹江、嘉陵江等长江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各设区市、韩城市及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城镇集中式饮水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标,黑河水质达到Ⅲ类,水环境质量提升取得新成效。

5年间,从陕北沙漠到陕南水乡,从大型灌区到农家小院,治水兴水春潮涌动。不仅战胜了大范围严重干旱,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创新低,民生水利惠及广大群众……陕西水利还为粮食总产连年丰收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促发展、惠民生:水利铺就脱贫路

地处秦巴山片区的宁强县毛坝河镇罗全岩村,过去群众吃水要到3公里外的地方背水,平均每户每天要用半个强壮劳动力。修建饮水工程后,自来水直接引入厨房,不仅吃水方便、安全,还解放了生产力。年轻人外出打工,中老年人发展庭院经济,增加了家庭收入,村容村貌得到改善。

陕西秦巴山、六盘山、吕梁山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及13个重点扶贫县,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滞后和环境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2016年以来,农村饮水的70%资金用于贫困地区,并由省级全部承担了贫困地区的配套资金。当年全省共解决和改善了55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4.66万贫困户18.9万贫困人口的饮水条件,实现了扶贫攻坚饮水安全建设项目落地见效。

调查显示,我省贫困地区水利设施欠账多,尤其是中型灌区自然淤积和人为毁坏更为严重。对此,2016年起我省优先开展贫困地区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向贫困地区倾斜。预计“十三五”期间向56个贫困县(区)投入建设资金99.32亿元,补齐农田水利的短板。

2016年,水利部门向40个贫困县安排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将全省项目57.3%的资金支持这些贫困县统筹现代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和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使444个贫困村、33.2万贫困人口受益。在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支持和引导下,淳化县丁户塬村的300亩土地流转后,建设成为一个全省水利高效节水灌溉扶贫示范点,仅此一项就推动了该村59户贫困村民的脱贫工作。

号水脉、定水策:“河长”保障生态治水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