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四大行减员最凶 这些银行薪酬不降反涨(3)
时间:2017-04-07 08:59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未知 点击:次
另一家股份行深圳地区支行从业四年的理财经理也表示,去年税前大致在25万左右,“但绩效考核太过严厉,一项指标达不到就倒扣”,他无奈笑称,“跟广告里说的似的,‘我们是害虫’、‘一定要把害虫杀死’,换成银行版的就是‘我们是分母’、‘一定要被平均’。” 一线城市已是如此,二三线城市银行基层员工又是如何?根据职友集银行员工工资收入调查,上海地区银行客户经理平均工资为9900元/月,数据取自413份样本,其中10k到15k区间的占比21.1%;换到长沙地区,银行客户经理的平均工资则只有8000出头,其中8k到10k区间的占比为36.9%。 另一方面,银行管理人员、业务条线及总行部门工作人员薪酬看上去还是不错的。 抛开总行高管薪酬不说,中低层管理人员的收入也相对可观。以一家股份行深圳支行为例,该支行人数在20人以上,而包括各项工资奖金在内,支行行长去年拿到的账面总薪酬就在70万左右,而也是同区域同等规模的支行行长较为普遍的薪酬。 再以一家股份行总行内勤人员为例,据其透露,内勤与业务人员的薪资构成并不一致,虽然大体仍是“基本薪酬 奖金(目标奖金*系数,季度发放) 年终奖(全年考核后发放)”,但绩效并无递延一说。“综合计算,账面上的税前薪资大致在50万元左右。” 而一位中小银行金融市场部门负责人则对其去年薪酬讳莫如深,但表示“远高于人均薪酬,但绩效和年终奖递延比例比较高”。 前述负责人认为,银行每个时期的经营导向都是不一样的,譬如一家原来做对公强的银行,现在要转做零售,就势必要减少对对公条线的资源投入,增加对零售条线的投入,这对条线的薪酬会有直接影响。“这两年的银行利润,大致是从对公转向金融市场部门,员工的薪酬肯定也就会有同一个方向的变化。”他认为。 人均薪酬VS人均创收 不同银行的人均创收,侧面反映了一家银行的工作强度和业绩考核压力,不同的人均创收,也体现在不同档次的人均薪酬上。 整体来看,除交行外,其余四大行人均创收大致在150万元;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均创收普遍高于220万元,甚至超过300万元;中小银行人均创收也在200万元左右。 而比较各行的人均创收和人均薪酬,大致还是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由于分子或者分母的数据变化,也存在一些不一致的情况:以招行、平安为例,两家银行去年人均创收都在285万元左右,但人均薪酬却差了整整11万。 重温计算逻辑 银行人均薪酬不能简单地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职工薪酬”科目除以职工人数计算。原因在于:应付职工薪酬属于是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科目,体现的是在一个时点的结余概念,其借方余额表示实际支付的职工薪酬,贷方余额表示计提进入成本费用的职工薪酬。一般来说,银行期末应付职工薪酬都出现贷方余额,即应付而未付的职工薪酬。 这时候应该如何计算?按照企业会计准则,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职工薪酬”与现金流量表中的“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两个项目,按照“本期工资福利总额=期末应付职工薪酬-期初应付职工薪酬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的公式,计算得出的当期发放与计提的总额,是较为合理且易理解的当期总“薪酬包”。 既然是当期,就涉及到薪酬发放时间的问题。以一家银行的2016年薪酬包为例,包含的应该是2016年发放的工资奖金及2015年的年终奖,而2016年的年终奖应该体现在2017年现金流量表的“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上。 而作为分母的员工人数,则以期末和期初的员工数平均值为准,尽量平滑人员变动带来的影响,这里的员工数指的是集团口径人数,而非单纯的银行员工人数。所以通常我们认为,高薪员工的作用体现在分子上,而较低薪酬的银行员工就只能充当分母,“被平均”了。 因此,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从财报中得出的平均工资并不能完全反映银行员工的真实收入情况,我们只能描述出大概的一个趋势:一方面,员工的隐形福利无法计入;另一方面,同一银行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薪酬档位也都是不一样的,譬如一家一线城市支行员工收入无疑远高于三四线城市,但二者的生活成本又是截然不同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