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浩博国际手机版|瑞昌之窗|瑞昌新闻网移动版1

主页 > 社会 >

聚焦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系列报道之六:坚持(3)

“瞧,这就是整改后的生态茶园及部分赎买回的生态林。”站在武夷山星村镇曹墩村村口石桥旁,武夷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金润指着对面山坡上被葱郁树木围绕的茶园对记者说,市政府一直在引导茶园向高标准、生态化的方向进行改造。为配合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市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协调小组与国家公园筹备组对接,推进商品林赎买、茶山整治、生态修复,努力实现“生态得保护,林农得实惠”的双赢目标。

武夷山市林业局局长杨立忠介绍,自2001年起,武夷山市林业局就不再审批天然林采伐项目,2013年开始全市禁止开垦新的茶山,2015年开始在星村镇开展重点区位商品林收储试点工作。武夷山市共有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10.8万亩,其中,九曲溪流域人工商品林有6.6万亩。经过努力,成功实现了对九曲溪流域人工商品林购买面积7756亩、生态补助4607亩、租赁350亩,发放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收储资金2783万元。

在曹墩村茶农彭长毅家里,记者见到了正在这里走访的星村镇党委书记郑颖培。他告诉记者,2016年,青山赎买项目开展后,星村镇成功收购了2752亩优质县级生态林,在村民中反响很好,更是起到了带动作用。他坦言:“近几年,我们陆续发现了一些违规开垦的茶山,对此我们坚决拔除茶苗并补种树木,尽可能地恢复林地。截至目前,星村镇已拔除茶苗近6000亩,并将茶园面积控制在5.96万亩内。”

“武夷山好比泡在茶水中的山城,我们也在打造茶旅融合项目,帮助镇里的居民打开产业发展新思路,跳出茶和林两个固有命题,支持星村镇的发展与建设。”郑颖培说。

彭长毅告诉记者,水土流失同样会降低茶的品质。目前在武夷山市政府的推动下,他家里近50亩的茶园已经改造成了生态茶园,平均每亩都种着30株—40株的树木,发挥水土防护和生态保护功能。“好山好水才能出好茶!”

“由于历史遗留原因,武夷山有约700.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为集体土地,分山到户,分田到人,因此,新一轮的土地确权势在必行。”武夷山市委办公室副主任、武夷山国家公园筹备组成员陈鹏飞告诉记者,“我们将按照《实施方案》,今年全面完成试点区域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以划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之间的边界。”

先行先试 生态移民成效显现

自古以来,武夷山人就以茶为天,家家有茶园,户户都产茶,随着人口增加和产业发展,发展与保护间矛盾渐生。原来位于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星村镇有15个行政村、2.6万多居民、5.96万亩茶山,70%的人以茶为生。清代以来,茶商云集,为武夷岩茶集散地,有“茶不到星村不香”之说。

随着试点的推进,试点区人口管控问题日益显现,面对故土难离的老百姓,当地政府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人走茶留。

兴田镇镇长陈峰告诉记者,南源岭村安置小区二期正在进行,已经完成了30亩土地的征用,世遗保护搬迁至今,如今留在景区的居民已经不多,而迁出居民们也已经适应了新的环境,过上了新的生活。目前仍居住在公园中的居民对搬迁也不再抵触。“水滴石穿。经过这么多年,搬迁的成效正在逐渐显现。”

记者了解到,兴田镇南源岭村的居民,基本都是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搬迁出来的,现今发展起了旅游产业,村里几乎家家都开了客栈。走在南源岭村“漫游小镇”的街道上,道旁都是整齐美观的二层小楼,挂着或古朴或新潮的招牌,透过落地窗,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楼接待处内优雅温馨的布置。

林家茶邸的主人梁晓梅告诉记者,她们家在5年前从公园搬迁出来,落户南源岭村,做起了客栈生意,旺季时,经常提前近一个月房间就都订满了。

陈峰表示,2016年,南源岭村的民宿接待了近18.7万人,创造了24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仅在“十一”黄金周,就接待了1.5万人,收入近400万元。

居民的搬迁,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武夷山东方书院展示的一系列照片清晰地传递出,自武夷山成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以来,武夷山的环境保护一直在进行着,茶变成树,树蔓延成林,最终成就如今的满目翠色。“这是因为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使得各项保护环境的政策和补助都可以落实到位。也是因为武夷山人依山傍水而居,懂保护也愿意保护。”武夷山民航站党委副书记、武夷山国家公园筹备组成员李祥仁说。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啦免费统计